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100815-1 |
__ 國際訊息 __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文魯彬 (Robin J. Winkler) 指出,台灣政府官員的思維某種程度仍停留在過去的威權時代,行政權獨大,行政院決定要開發的案子,政府其他機關未發揮功能,只有不斷背書謊言,政府不要讓民眾看到環境的問題。
冀望後的 ECFA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時代“黃金十年”的台灣政府,近來卻陷入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抗衡的泥淖。
台塑石化麥寮廠區上月的連續兩場大火不僅令企業產能受損,也換來漁民帶著張嘴死文蛤的抗議,而 7 月底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中科) 因環評爭議被行政法院裁定部分暫停開發,亦令積極全球招商的台灣政府頭痛不已。抗議的聲浪中還包括「要濕地,不要生技園區」,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 ……
雖然政府對大型開發案支持態度堅決,但外資投資不確定的憂慮卻在逐漸升高。
「將來會有很多環評案是類似情形 (中科) 」,台灣環保署處長葉俊宏日前表示,「企業所獲的相關許可都合法,但最後卻被法院一筆勾銷,你覺得它不是 …… 一個災難嗎?」
而這場“災難”還在延燒,台灣政府出於對廠商的“信賴保護”,做出「園區停工,廠商不停產」的決定,已進駐中科,首當其衝的面板大廠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直言「鬆了一口氣」,盛讚政府解決效率好,環保人士卻認為政府曲解法院判決原意,零星抗議依舊持續。
環保與經濟發展的爭論看來是風雨欲來,且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發展綠能產業以及更高的環保設廠標準已是各國共識,不過學者認為,近來的環保事件或可積累社會覺醒,但台灣政府追求絕對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成長的舊思維暫難改變,追求幸福感的綠色 GDP 還很遙遠。
「 GDP 可以計算,幸福感難以計算。」中央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邱俊榮指出,「政黨要宣傳政績,唯 GDP 發展的思維短期不會改變。」
投資不確定的憂慮升高
在近來的環保事件中,中科一案又更具指標意義。
據台灣科學委員會的統計,台灣新竹,台中及台南三大科學園區,去年一年產值高達 1.59 兆台幣,佔台灣 GDP 約 12.4% 。台灣科學園區開發的成功經驗,早已是中國及開發國家的借鏡。但中科三、四期工程卻成為科學園區開發史上首次因訴訟敗訴,遭行政法院撤銷環評結論及暫時停止開發的個案。
台灣環保運動已有 10 多年的歷史,但在對抗政府開發領域上,卻是近年來才開花結果。
2008 年,高雄等行政法院判決雲林縣林內焚化爐未環評鄰近的淨水廠等法定項目,宣告撤銷原來的環評結論,是第一起民眾告政府開發的勝訴案。之後,去年的美麗灣渡假村,今年的新店安坑掩埋場都陸續獲得法院判決民眾勝訴。
不同的是,這幾件訴訟案都是地方政府的小型開發案,而中科卻是第一起由中央政府主導開發,吸引國內外廠商進駐,卻遭法院判定暫停開發至新的環評通過為止的“國際級案例”。
李焜耀週四對此表示,「現在廠區內 120 家來自美、德、日、韓、台灣等設備供應商及承包商,大家都擔心,如果一個已承諾的政府執照,都可以半途被法院撤銷,那這些國際廠商事後產生的索賠,訴訟是無法預測,複雜的。」
台灣政府目前已向法院針對中科案提出抗告 (對法院裁定提出異議) ,並依法院裁定暫時停止開發園區,以及加速補做新的環評,以期亡羊補牢。不過如果中科依法院要求的再度環評未能過關,友達於中科三、四期規劃投資約 6,000 億台幣的計劃,將被迫尋求替代方案。
而事件影響還在發酵。每天新聞版面上官員與環境保護者的你來我往,已引起外商注意。
台北美國商會會長吳王小珍告訴路透,會員已開始注意到近來台灣環保的爭議,初步認為台灣的環境評估制度有點亂,環評時間拖得太長,希望制度能更透明。「我們的會員中約有一半較支持永續經濟發展的模式,另一半則支持一般開發發展的方式,會員間將進一步討論以求取平衡。」
政府對大型開發案態度堅決
事實上,台灣政府在環保議題上並非全然違背全球潮流。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台灣行政院自願跟隨全球減碳風潮,於今年初承諾將於 10 年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8,700 萬噸,回到 2005 年年 2.57 億噸的水準。
在其規劃中,鼓勵廠商自願減碳及規劃發展相關產業如電動車 (代表廠商裕隆、必翔) ,風力發電、植林、綠建築等,但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減碳量卻是規劃透過境外碳權購買達到。
境外碳權的購買,即是台灣重大開發案所需付出的代價。
台灣政府已多次宣示堅決支持包括科學園區、新石化園區等大型開發案。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一次在被問及國光石化廠址正是中華白海豚的洄游水道時說:「白海豚也會轉彎」,被外界認為是「先開發,後環保」的典型思維。
政府支持石化業背後原因清晰可辨,因為除了三大科學園區一年產值高佔台灣 GDP 的一成以上,台灣最大塑化集團“台塑集團”位於麥寮的六輕石化上下游一貫廠的產值,據台灣經濟部的估算,也同樣佔台灣每年 GDP 約 10% 。
如果加計現有的三輕、四輕、五輕 (輕油裂解廠) ,以及正進入實質環境影響評估的台塑六輕五期計劃、國光石化,兩案如果在今年稍晚環評過關決定開發,台灣石化關聯產業產值將佔台灣 GDP 至少四分之一。
而石化業產值增加,也意味著排碳量的增加。
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在環評中不斷遊說專家小組,稱國光石化採用的是最先進設備,排碳量也是傳統的一半,顯得精疲力盡,他抱怨,「國光石化都還沒蓋,就已經把我們妖魔化了。」
舊思維轉彎不易,綠色 GDP 尚遙遠
對近來的環境事件,自稱“永續經濟”團體的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文魯彬 (Robin J. Winkler) 指出,台灣政府官員的思維某種程度仍停留在過去的威權時代,行政權獨大,行政院決定要開發的案子,政府其他機關未發揮功能,只有不斷背書謊言,政府不要讓民眾看到環境的問題。
邱俊榮則認為,儘管世界各國談論國民幸福感及綠色 GDP 已經多時,但台灣追求絕對 GDP 成長的思維暫難改變,環保聲浪或可累積社會覺醒,並短暫影響台灣在後 ECFA 的時期的全球招商,但要形成趨勢,尚不成氣候。
他指出,這些案例能使得台灣社會對經濟發展模式再度辯證和討論,抗爭也會持續存在,但要地小人稠的台灣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模式,要政府官員把幸福感放在絕對的 GDP 之前,都還需要很長遠的時間。
台灣服務業目前佔 GDP 的七成左右,但邱俊榮稱,台灣服務業仍停留在較為低階的批發,零售及餐廳業,產業關聯效果不高,政府想把服務業做出產業規模,目前仍很困難,這也是為什麼現階段仍需大型開發案的原因。
「不過這就是將來台灣總統候選人應該辯論的題目 ── 到底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應該怎麼走。」他說。
(2010/8/13)
副欄/Lim Bun-hoa (林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