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南極” 運動

Khiago (企鵝先生)

一、 前言

在邁向公投制憲而完成建立台灣國的道路上,很顯然地,我們必需同時「相輔相成地」奮力推促以「台灣正名」進軍各國際舞台。

惟在未建立台灣國而取得國際社會承認的國際戶籍與國格之前,欲於現行的[ ROC ]體制之下以「台灣正名 」進入各國際組織顯屬不可能,即便自我矮化而欲使用如「台灣醫療實體」與「台澎金馬關稅領域」 …… 等「台灣藝名」亦困難重重,過去的 WHA 與 WTO 事件已清楚的凸顯該項事實;而近來如澳洲、日本與美國雖宣佈將力挺我們成為 WHA 的觀察員,但其能使用之名號也應仍是「台灣藝名」,且經表決程序可否過關仍屬未知。

南極大陸是「無主地,如公海與太空」,只要遵守南極公約 (Antarctic Treaty / AT, 1959 年) 的相關環保規定即可自由進入活動。它是我們雖仍處於[ ROC ]體制之下,唯一即能以台灣國名義或姿態進軍,惟卻被長期忽視,因而亟待正視與開發且正符合時勢所需之「特殊國際舞台」。

先進的海洋國家已經在南極大陸上活動超過百年歷史,近代國際社會在南極國際舞台的「主體活動」 ── 南極科學研究 ── 表面上屬學術範疇,其實是如假包換的「國際外交活動」。在未建立台灣國之前,“前進南極.運動”是落實「以台灣正名進軍國際舞台」的有效途徑。

二、 本說明書所推展之活動主旨

請陳水扁總統在歷史性地帶領全民邁向公投制憲而建立台灣國的道路上,亦積極相輔相成地開啟「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之歷史任務,並成為我國首位探訪南極大陸之國家領導人。

三、 本說明書所推展之活動目標
  1. 在陳總統於 2008 年 5 月之第二任期屆滿之前的 2007/08 年南極夏季 (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2 月底之間) ,趕上國際社會、實現開啟台灣在南極的「主體活動」 ──
    1. 在南極大陸擇地於南極觀光船遊 (Antarctic Cruising) 之路徑上設立 Formosa 研究站。
    2. 開啟進行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iwan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ARE) 」。
  2. 請陳總統率團前往主持啟用儀式,並訪問鄰近他國之研究站。
四、 開啟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之效益
  1. 國際政治外交方面 ──
    1. 由於國際社會之南極科學研究活動均由國家主辦,而使 TARE 的開啟可立收「台灣為一主權國家的國際宣示」之效益。
    2. Formosa 南極研究站等同我國土的延伸,將其擇地設於南極觀光船遊 (Antarctic Cruising) 之路徑上將可扮演在南極國際舞台的「台灣博覽會館」功能。在每個南極夏季 (每年 11 月至次年 2 月底之間) ,除進行 TARE ,亦開放給南極觀光團參訪以傳播台灣資訊。同時 ──
      1. 國際社會出版的南極地圖會標示出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的位置。
      2. 南極公約組織系統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3. 國際南極社群內之各國的國家南極科學研究部門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亦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3. 在 Formosa 研究站舉辦國會或國際會議活動,並配合發行「台灣南極活動郵票」可進一步強化「台灣主權的國際宣示」以及「台灣在南極國際舞台的存在 (Taiwan’s Antarctic Presence) 」而有助於下述 “ B. 2. 項”之國家利益。
    4. 透過國際合作的南極科學研究計畫,經研究人員的交換、研究站之往訪,舉辦相關學術會議與後勤支援的合作交流 …… 等,正式開啟台灣的南極外交活動。
  2. 其他方面 ──
    1. 包括有學術的、人文的 (落實「海洋台灣」、提高人力素質 ……) 、國防的、國計民生的與環保的 …… 等領域。
    2. 為「永世台灣積累南極資歷」,以便在來日成功建立台灣國且成為南極公約簽約國後在其年會 (ATCM) 中有足夠的發言權,而使台灣能積極地參與南極國際事務,並爭取台灣在南極的國家利益之遠程效益。
五、 開啟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及相關事務之實施策略
  1. 正規方式 (供參考) :
    • 台灣建國 ── (加入聯合國並簽訂南極公約) ── 由外交部制訂「台灣國家南極政策 (TNAP) 」 ── 成立「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院 (TARI) 」 ── 制訂「台灣南極科學研究計畫 (TARP) 」 ── 設立自有基地、開啟「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 ── 將高雄港發展成台灣南極活動之前進基地 ── 設立台灣南極資訊中心或博物館 ── 設立紹介海洋人文事務、涵蓋南極人文之「台灣海事博物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TMM) 」 ── 制訂「台灣南極保護法 (TAPA) 」 ── 成立「台灣野外技能訓練學校」 (如世界知名的 Outward bound school)
  2. 在現有[ ROC ]體制,無法正規地以台灣正名從事外交活動之下,策略性:
    • 體制外成立「台灣南極活動基金 (TAAF) 」 ── 由 NGO 承辦 (與相關學術單位) 制訂「台灣南極科學研究計畫 (TARP) 」並「以台灣為名」先派遣科學研究隊到他國研究站工作 (進行南極外交,並學習基地建造與極地運作 …… 等 know how) ── 設立自有基地、開啟持續不止之「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
    • 其他相關單位配合:將高雄港發展成台灣南極活動之前進基地 ── 設立台灣南極資訊中心或博物館 ── 設立紹介海洋人文事務、涵蓋南極人文之「台灣海事博物館」 ── 成立「台灣野外技能訓練學校」(如世界知名的 Outward bound school)
六、 參考資訊
  1. 附件《前進南極 運動 ── 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簡要資訊》
  2. 網站 ──
    台灣南極學會 www.asot.org
    前進南極運動 lamkek.oceantaiwan.com
七、 聯絡方式

台灣南極學會秘書長 李後進
E-mail: Khiago@pchome.com.tw ; lamkek@asot.org

附件 《前進南極運動 ── 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簡要資訊》

2004/5/6

被踐踏還喊爽!

廣告,雖然是商家們為了促銷,自己花錢透過媒體向消費者傳達其產品特點,期盼達到更好的銷售業績;但是不可否認,經過設計的廣告亦可能附帶發揮教育、理念傳達、視聽欣賞 …… 等其他延伸功能,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五花八門的電視廣告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甚為精彩的廣告值得我們一看再看,甚至懷念。生態教育、關懷弱老、家庭觀念強化、歷史映像 …… 等主題廣告,無形中增加我們對商家的用心感到敬佩,也讓我們消費的同時樂於選用其產品。

值得一提的,有些廣告其中所作的隱喻,卻在社會中扮演極為負面的效果。更嚴重的是這樣的 “壞廣告” 在商家投注大量金錢,透過聲光媒體包送到每個家庭中,長期且密集的對家中大小給予洗腦式的傷害;甚至還得到某種程度的「讚賞」。試問,我們對這樣的現象可曾發出批判或抵制的聲音嗎?

一賣信用卡廣告,女主角於眾人面前對著未婚先生大吼大叫、呼來喚去,男主角低聲下氣,這難道就代表女權高張嗎?又一賣麵的廣告,男主角背著「外表極度糟蹋」狀的妻子,心繫鄰家女子暗示偷香,這是什麼樣的家庭寫照?而我們卻長期接受了這樣的廣告,是否意味台灣社會如此墮落?這樣的廣告陪伴兒女們成長,多可怕呀!

更有一「轟炸式」的 “老手帶新手” 系列廣告,賣的是行動電信系統,此系列廣告的大手筆令人咋舌,不但幾乎囊括所有頻道還普及各時段播出,推出至今版本眾多,手法細膩,但訴求始終如一。此複合語廣告有兩要角,表達落伍與先進,操台語對白的老手,性格為傳統、低俗、臭屁、不加思考、驕傲、衝動、馬後炮、能力差,更帶有嚴重的「奴性」,還配個「糟糕」的妻子,有如「過時」的人物。而另一位新手,說的是中語,卻集先進、優秀、聰明、冷靜、溫文、能力廣泛於一身,還有顆關懷的心,配個「優美」女友。在這樣的廣告薰陶之下,很自然的讓人鄙視「說台語」者,仰慕「操中語」的。長期以來,「說台語」為低俗者、草民的價值觀,在這一系列廣告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還大受歡迎,更有賣酒的廣告商也來個仿冒版,消費大眾們真是被踐踏還喊爽。為何我們那麼沒有判斷力?

如果廣大消費者能夠覺醒,強烈抵制那些欺負我們的廣告,拒絕消費旗下產品,這種嚴重危害社會和家庭的廣告自然就會消失掉,不但可以淨化社會,更是解救自己的家庭。

Lim Bun-hoa (林文華) 1999/1/6

美麗的國名「台灣」

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空服員要我們重新填寫入境申報單,並囑咐國家欄部份將原先的「 Taiwan, ROC 」中的「 ROC 」拿掉。個人直覺的認為旅行社怎那麼糊塗,難道經驗不足?故向空服員說聲對不起。然旁座的一位陌生朋友卻滿心憤慨的直呼沒道理。

國內可收視的數十個電視頻道中,似乎只有那長老級的三台仍然固守「中華民國」,其他的國內外媒體幾乎都以「台灣」做為本國的稱呼。

陪同自己子女做課業輔導時,面臨了「考試成績」與「實際生活」的兩難局面。我們承認自己已經是局勢擺盪下的犧牲者,難道還要讓下一代接受相同的痛苦嗎?為何我國的教育主管如此高見,說:「教育改革是漸進的 …… 我們要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 …… 我們可以增添認識台灣的教材 …… 我們要加強鄉土教材 …… 」。唉!這樣的部長真是國家進步的大絆腳。試問,該改該革的如果不放手去做,哪是改革呀?我們的教育主軸竟然是把「心放在遙遠的中國」,而不是自己生長的母地;把「台灣」認識認識就夠了;更奇怪的是將「國家學問」當成「鄉土教材」。李登輝先生,您以選「台灣總統」為訴求,獲得了台灣人民的強烈支持。請您趕緊告訴我們,究竟要如何讓我們的子女真正認識自己的國家?進而疼惜可愛的「台灣」?我們不願意見到子孫們對自己國家沒有感情,任由外找「歸屬」。

幾天前,逛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親眼目睹一幅幅熟悉的古老西方畫作真跡,震撼莫名。無意間發現一館,非常的「東方」,本以為是「中國」骨董展覽。看個仔細,就在旁邊的一小塊說明牌上,赫然發現竟是「來自台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博物館門口上方所高懸一巨幅紅布就是此展覽的宣傳,紅布上印著粉紅色「中華瑰寶」四大字,疊上黃字「 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繞了半個地球,能夠與遠離家鄉的寶物相遇,為何是「氣憤」的?而非「感動」的?若此批文物不是在台北扯出大新聞,我還真無法聯想到這是自己的東西。為何千辛萬苦才得以走出國門的寶物,讓人無法意識到這是台灣的?反而讓人覺得「為 × 宣傳」,經探詢才知這叫「低調處理」。既然無法為台灣做正面宣傳,乾脆就不要讓寶物出國嘛。

「台灣」兩個字真的那麼窩囊?這麼美麗的名字,為何不願意端上台面?從教育、外交甚至立國,為何一直逃避舉世所認識的「台灣」?每年那麼多人出國,碰到外人詢及,有些自稱是「台灣人」,有些則說「來自中國」。為何如此錯亂?這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究竟是怎麼了?遠方國家發電祝賀台灣成功選出總統,多麼珍貴的國際友誼呀,我們硬是把電文退回,要求抹掉「台灣」兩字,令國民扼腕頓足,真是「誤國」到極點。

「模糊中國」這是誰想出來的詞?經過人民選票檢驗的執政當局,為何一直不能面對國人,展現建國的決心呢?口口聲聲講求「國際現實」,而我們所體驗的國際現實為「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與中國在國際間是清清楚楚的,我們不容許他人對我國「模糊」。假如台灣與中國真的被模糊掉的話,將會使台灣陷入歷史悲劇。如此嚴重的官員失言,若被當成是當局的看法,那將使我們對這樣的政府絕望。

在此敬告即將就職的李總統,您可知道您背負了多少台灣人的期望?請您立刻要求那些「誤國」的官員們向全國人民道歉,重新釐清您在台灣人民心中的定位,徹底整頓國家系統,讓不適任的官員即刻下台,啟用清新活潑「頭腦清晰」的人士,才能讓國家應付「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好不容易台灣人民剛剛脫離了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在此歷史性的一刻,您的決定,您的魄力是台灣前途的轉捩點,請您帶領台灣人民走出「紅色恐怖」。請您正告全世界,我們要用屬於自己的名字「台灣」,參與國際事務,表達願意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不讓期待中的國際友人對台灣失望。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 1996/5/5 第 7 頁)

Lim Bun-hoa (林文華) 1996/5/5

我的國家是什麼?

求學時期,我曾經厭惡過「共匪」,因為他們竊據我國的大好河山,視人民為奴隸並當成耕種的牛、搬重物的馬;書中讀到我國的形狀就像一葉美麗的秋海棠。而我也認識了自己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不只是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有個偉大的「民族救星」將領導我們反攻大陸,還有個愛民的國民黨「助民割稻」。不過,我一直弄不清「黨」和「國」有什麼分別。

曾幾何時,侵佔國土的匪幹變成了國際舞台的座上賓,還知道有個國家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口中的「中國」為何已經不是我們了呢?「中華民國」跑到哪裡去了呢?

經過幾年的錯亂與不適應,赫然發現「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這個名字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重要了?弄來弄去好像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耶。漸漸的,我開始自問:什麼是「我國」?我的國家是什麼?這個問題為何那麼難以回答?

有人說我們是「中國民國」,而且是正統的,並不時高喊「我是中國人」,他們認為領土還是那麼大。奇怪的是,統治對岸的「敵人」好像是他們的兄弟,血濃於「那邊」的水。當然對於「中國」人民的關心度遠遠超過這邊,好像他們是暫時住在台灣似的,不論是第幾代。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個國名嗎?不,發明者說我們的國名仍是「中華民國」,這就是我們的執政當局啦。國民黨為了維護這塊在風中搖曳的老招牌,真是費盡苦心,並且發明了下聯:「中國非中共」。可是他們的聖經裡寫著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結果,此信條成為「中國」侵犯台灣所持有的唯一正當理由;政府口口聲聲說我們要走入國際舞台,卻扛著重重的絆腳石;與他國的建交,花下天文數字般的成本,卻效益不彰,友邦們不是在國際間說話存保留,就是說話無份量。對內,似乎此「信條」是政權的骨架,不管信條對台灣的危害有多大,好像拿掉它的話,政府就會垮台似的。殊不知目前的台灣社會,已經被中國的飛彈所打醒,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我不是中國人」,以中國人為恥。

「獨立建國」的政策似乎完全不被執政當局青睞,但卻未被台灣人民所忽視,因為太多「反獨論調」在不知不覺中被戳破了。如當局告訴我們,如果獨立了,目前所建交的國家將會失去。試問,已經願意與一個「虛幻」國家建立關係,又為何會不支持台灣人民所建立的「實在」國家?況且獨立後,外交門戶大開,當然只會讓建交業績大幅成長。以前不願意支持台獨運動者多半是害怕「中國」的武力攻台,但是台灣人民已經深知不能長期忍受「中國」的「內政騷擾」,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台灣成為國際間「完整」的國格,往後任何的騷擾就循國際途徑處理,當然「中國」無法以內政為由一意孤行,否則就與國際社會為敵,並付出慘痛代價。相對的,「中國」為了提昇國際地位與維護自身利益,還必須主動與台灣建立友好關係。

既然「中華民國」是國家前途的大包袱,換個招牌又何妨?其實換個招牌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強化「主權」獨立國家的基本要素,即明確宣示我國領土包括台澎金馬及附屬島嶼,完全否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此才能為台灣打出一條生路。台灣沒有必要背負「中國」一頁一頁血腥的歷史,台灣更不用為「中國」的野蠻行為背書。我們願以「台灣人」為榮,昂首闊步的參與國際空間,讓「台灣民族」成為國際間最為尊重疼惜的民族,拒絕讓我們的子孫成為他國的奴役。

(本文原刊載於 1996/3/19 自由時報第 7 頁)

Lim Bun-hoa (林文華) 1996/3/19

飛彈打出台灣「定位」

「中國」連日來對台灣的軍事威嚇,其用意如何?在台灣內部當然會有諸多的揣測與解讀。由於台灣已經是個多元化社會,聲音與觀點自然就活潑許多了。

「必統人士」給人一般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大中國」,在他們的眼裡似乎看不出他我的分野與兩個社會的差異,「中國」犯下千萬個「錯」都是可以不在乎的。有個較為奇特的現象,此派人士常常扮演「中國通」的角色,好像關於那邊的事情他們都懂、都知道。與人爭辯的時候,最喜歡引用「中國」的論述,不論內容究竟是「中國」內部真正的意思還是「故意說給台灣聽的」,當然說話的時候也常常不看場合、不計後果,讓人感覺他們好像在台灣社會中,存在著立足的危機。

「可統人士」好像較為投機,感覺上像個從商者,一切講求利益,不論是真的利益還是「不得已的牽制」都可以納入自己的政策,他們口中的「國家」虛虛幻幻。對於「中國」的一切,好像一直都是用「猜」的,不論猜得對不對,都能夠說得像是一回事。甚至自己也喜歡說些「新詞」讓人猜來猜去。此派人士還有一特點就是「見人說人話,見 …… 」,好似飯能吃一天就算一天。

「可獨人士」的看法大多較能明確闡述台灣未來應走的方向,並努力向國人說服「獨立論」對台灣未來安全保障所扮演的積極功能,而較不願意花太多的思考在「中國」身上胡亂猜測。可是他們的市場剛剛打開,人民對此派人士的信任態度還不夠積極,因此「陣腳稍亂」。

「必獨人士」讓人感到台灣的香火就在他們的身上,此派人士的支持者雖然未達呼風喚雨的規模,但經長年的考驗,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仍然穩固並發展中。

「閉塞人士」是長期威權統治下的後遺族群,他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只知道「頭殼犁犁」的過日子,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有了錢就換個環境住;當然沒錢就過個「好好人」的生活。此族群好似驚弓之鳥,不知不覺中影響自己子女的行為,對社會的關心度甚低。

當然台灣社會並不只有上述五元人士,但就目前面對「中國」口中的例行性演習來說,各派人士的支持者正快速消長與重整中,因為「中國」的飛彈、火炮已經看不出是針對國內的哪個論調而發,「中國」的恐怖行為已經是「與全台灣人民為敵」了。用最笨的膝蓋來觀察也知道,封建極權社會下的「中國」,其政治智慧真是愚蠢。以為讓李登輝先生落選,台灣就屈服了,真是幼稚到了極點,「中國」真是不懂得什麼叫做民主,以為人民是服從於總統,人民以總統是瞻。

事實上,台灣的未來完全操之於全民之手,總統只不過是個代表人而已,整個國家是由全台灣人民所領導的。因此,將來台灣是誰當總統,其實影響不大,至於媒體誘導的焦點「李登輝先生得票高低」,個人看來根本一點都不具意義,故「中國」對台武力侵犯的動作,不是在打擊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或政黨,此歷史性行為已經在台灣人的心中留下一道深深的烙痕了。

對台灣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台灣人絕對不容許「中國」「例行性」的侵犯,台灣人必須重新為自己尋找「定位」,台灣人民已經不能忍受生活在只有民主,卻沒有自由的空間中。將來台灣的走向將是一步比一步更穩健、更大伐的邁進,任何的武力威脅與打壓都無法影響了。反觀「中國」,只有氣餒、頓足乃至拉攏的看著事態發展,嚐盡「無力感」的滋味,甚至到最後能夠保持「中國」不出現「政治危機」就已經是萬幸了。

(原文刊載於 1996/3/12 自由時報第 7 頁)

Lim Bun-hoa (林文華) 19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