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唯一的海事博物館

Khiago ( “前進南極” 運動 Campaigner )

淡大海事博物館

人口 5,800 萬的英國有超過 120 座介紹海洋人文事務之 “海事博物館” ,而人口 2,300 萬、四面環海、應是個十足海洋國家的台灣,連一座公立的海事博物館都沒有;唯一的則是 “私立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 。假如「海洋立國」是喊真的,到 2008 年為止, DPP 足足有 8 年執政時間可先從基隆與高雄市規劃建構 “國立海事博物館” ,使其成為名符其實之「海洋港都」的陸標,從而去除人們對該兩個主要港市分別為「大廟前的小吃與愛河夜景」的傳統印象,並做為落實「海洋台灣」之基本政策的一部份;他們還有 3 年的時間。

台灣四面環繞溫暖的海洋,並東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應是個十足的海洋國家。我們雖然曾出口大量遊艇、遠洋漁撈作業活躍於全球各大海域,甚至奇蹟式地發展出擁有世界最大貨櫃船隊之民營海運企業等,但它們都屬經濟誘因之發展成就。

在長期的「中國陸封文化」之下,我國一般民眾近海而不認識海、絕大多數人沒有水上活動經驗、亦缺乏相關的出版品、不能登記以擁有遊艇,更難見海上活動俱樂部 (如帆船或潛水) 甚至參予國際海上活動 (如帆船與遠洋探險) 競賽 …… ,亦即實質的海洋文化並未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思維。

已跨入 21 世紀的今天,公務部門只蓋專門介紹「海洋自然事務」之「海洋生態博物館 (Marine Biology Museum) 或水族館 (Aquarium) 」等,我們至此連一座公立介紹「海洋人文事務」包括航海科技、海洋文化與人類海洋活動史 …… 等的「海事博物館 (Maritime Museum) 」都沒有,唯一之“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則為民營的;而高喊海洋立國的 DPP 則一面喊財政困難、一面還在去年底準備要扎 200 億在台中興建與台灣毫不相干的古根漢美術館。

淡江大學之海事博物館位於其淡水鎮校園內,成立於 1990 年 6 月, 1992 年 8 月與美國之洛杉磯海事博物館簽約成姊妹館。

惟美中不足的是,該館仍偏重於船舶及輪機 …… 等之硬體介紹,假如能加強海洋人文事務,如航海史、遠洋探險、海洋與人類文明的關係 …… 等將更名符其實。儘管如此,該館仍極有看頭,創辦人林添福博士的苦心與識見令人敬佩。有關其進一步資訊,請參見其網站: http://museum.lib.tku.edu.tw/museum/index.htm

長期關切台灣之海洋議題的「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前董事林文華及其夫人老早就想到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參觀,卻因坐輪椅、行動不便一直未能成行, 7 月 12 日我們約好由他們老遠從汐止出發、我在士林加入而輾轉一起到淡水捷運站下車,再頂著大熱天開著他們的電動輪椅沿著之字形街道攀登上淡江大學校園,由於爬坡負載較大,在上坡道電動輪椅拋錨喊停了數次 …… 終嘗夙願。

荷蘭人在 1624 年建於今台南之 Fort Zeelandia (熱蘭遮城 / 安平古堡) ,台灣與 New Zealand (紐西蘭) 因荷蘭的早期遠洋航海活動而建立了歷史性的三角關係。

早期之南極探險史上有名的 Astrolabe 號。

1985 年,當年在其上簽訂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之美國密蘇里航空母艦的 5 吋炮座冶鑄 3 面紀念牌,該館擁有 1 面。

2005/7/20

許我一面海洋味國旗

接到高雄市海洋局來電邀稿,甚感意外,我沒聽錯吧?是「海洋局」?高雄市有海洋局,台灣總算有了海洋局,這個海洋局真是得來不易。廖老師,您知道嗎!

1995 年開始,跟隨海大廖中山教授和戰友薛麗妮姊,學習認識海洋、呼籲關心海洋;我們上過無數民主電台,衝撞體制,宣揚海洋建國。直到廖教授走到人生最後腳步,還惦念台灣不能沒有海洋部。

一直以來,這個政府給我的感覺是「別人的」,雖然我出生就有這個政府,但「官方」和衙門有多大差別,我不知道,感覺上生活就是被管的,必須戰戰兢兢。直到和廖老師共事,才發現生活也可以很刺激,很挑戰。

520 總統就職,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在當天下午接到海洋局的電話,突然間驚覺:這個政府什麼時候開始,好像變成「咱們的」,有自己人的感覺,整個政府好像是個園地,自己就融在裡面竟然沒注意到。一堆以前的朋友,什麼時候都變身了,都成了這個大家園的經營人。我再問自己一次:以前那種「別人的」的感覺什麼時候沒了?這個政府真的是咱們的嗎?

以前看電影的時候,看到「請起立」三個字,大家站起,我不顧身體障礙,也跟著硬撐立起來,然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 」,銀幕映出「請坐下」,這時我也跟著坐下來。這是儀式還是習慣,我從沒想過,反正這不重要,接下來的「本片開始」,才是重要;期盼接下來不要斷片就好。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再也沒刻意找機會到影院欣賞電影。

前年,有幸欣賞《 228 紀念音樂會》,入場前腦袋都是兒時電影院的印象和場景。奇怪!那些儀式都沒了,司儀講解安全注意事項、說明音樂會成員後,就進入精采的演奏。一首首成功的演出,我愛上了這樣的場景;最後演奏的曲目《 1947 序曲》,台灣的榮耀國際級大師蕭泰然老師 (參考 https://digitaiwan.com/?page_id=1688) 作品。演奏到其中的《台灣翠青》,突然有人站起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他們也不管這是音樂會,不自主的齊聲唱出 ……

太平洋西南海邊 美麗島台灣翠青
早前受外邦統治 獨立今在出頭天
共和國憲法的基礎 四族群平等相協助
人類文化世界和平 國民向前貢獻才能
(參考 二二八紀念音樂會)

我忍不住了,我哭了,淚是燙熱的 …… 。沒錯,這才是「咱們的」,這個感覺勝過一切。

我不知道將來我們的國歌是哪一首,但我相信全民認同、在地創作,一定是這種感覺。聽到這樣的國歌,必定激發每個人內心深層情感,引爆出「守護台灣」的勇氣與決志,軟化所有對著我們的飛彈,擊退所有對台灣的打壓;一首「咱們的」國歌,強力牽引國際對我們的尊重與疼惜,勝過任何防衛系統。

這個政府真的是「咱們的」嗎?這個問題延續到隔天還在自問。一則刺眼的新聞:昨天國家慶典全場飄揚的「青天白日 …… 」竟被堆成垃圾,結果還被首都政府給當成「廢棄物」開出罰單給總統府。怎會這樣?就算平常表演場台上歌星丟到台下的手帕,觀眾都可以奮不顧身爭成一團,搶著要。這麼重要的慶典,這樣的歷史不會再重來;按理說,這些旗幟彌足珍貴。難道,「青天白日 …… 」那麼令人討厭?

每天飄揚於白宮的美國國旗,降旗後早就被人典藏走,白宮還發個證書,載明某年某月某日飄揚於白宮,連同國旗寄給幸運的申請人,每一面國旗絕對是「很幸福」的被珍藏著。

原來,「別人的」和「咱們的」差別如此之大,這面「青天白日 …… 」雖然飄揚於台灣各角落,也超過半世紀了,對台灣各族群來說並不是「共同的記憶」;情感的落差更是難以想像。尤其對很多人來說,這旗幟是踩著台灣先民的鮮血,硬給插上這片土地。我知道很多人為了族群和諧尤其政治人,很努力的想辦法去喜歡;可是, 521 這天答案就出來了,根本不可能。甚至我要說:台灣族群和諧的努力,走過半個世紀,還是被這面旗幟給破功。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認真面對這個問題,不要再逃避了。或許,一面設計簡單的「海洋味國旗」誕生後,無謂的情感消耗戰就此平息。這面國旗可以中心向外各方向設計,海洋是陸地的延伸,展現海洋國家的發展遠景,自我謙虛不以地圖為圖像。

只要是「咱們的」國旗,不論食衣住行各領域,一定會有很多的創意,為這個國家宣傳。

這面海洋味國旗,跟著機隊、船隊昂首飄揚,佈滿全球,誰說我們國家弱小?

提醒政治菁英們:「如果因為困難,而只想找好走的路,那麼歷史並不缺你一人;如果路走得辛苦,只要努力夠了,最後一定是偉大的。」

Lim Bun-hoa (林文華) 2004/10/13

前進南極運動 ── 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簡要資訊

Khiago (企鵝先生)

南極地區之 2 個國際舞台
  1. 南極公約 (Antarctic Treaty, AT)
    • AT 不但成立極早 (1959 年) 並且管理地球表面上位於 60°S 以南、整個廣大的南極地區 (Antarctic Region) 之國際南極事務,南極公約系統轄有南極公約年會 (ATCM) 、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 (SCAR) 及國家南極科學研究計畫經理委員會 (COMNAP) …… 等而為一極重要之國際組織。由於未具聯合國會員資格,使現今的台灣無法加入該 「國際南極俱樂部 (Antarctic Club) 」而成為其簽約國。
    • 連國際 NGO 的「南極及南冰洋聯盟 (ASOC) 」自 1991 年起即列席 ATCM ,在現階段的台灣應爭取比照以成為其觀察員,惟名分大概只能依 WTO 、 APEC 或 WHA 模式,而其可預見的困難都是由於自己不爭氣:
      1. 受一直被[ ROC ]糾纏不清的中國阻撓。
      2. 是台灣的「南極資歷」遠不如 ASOC (積極關心具普世價值的國際南極保護議題) 。
  2. 南極大陸
    • 先進的海洋國家在南極大陸上之活動始於約 200 年前,現今該世界第 5 大陸塊,它如公海和太空一般為一「無主地」,只要遵守相關之 AT 的環保規定我們現在即可以 「台灣國」之名義或姿態進入該地球上極為特殊的國際舞台活動 ──
      1. 在那裡,沒有被阻撓進入的問題。
      2. 在那裡,沒有被干擾使用國號名稱的問題。
      3. 在那裡活動之效益遠超出國際政治領域 (還包括學術的、人文的、國防的、國際民生的 …… 等) 。
      4. 在那裡,所需的花費不多 (尤其假如只在南極夏天活動,而如紐西蘭運作包括一個「全年無休」之研究基地及一所國家南極科學研究院 …… 等之國家南極科學研究活動的年度開銷不超過 2 億台幣) ,需要的只是我們的行動。
    • 自1957/58 之國際地球物理年 (IGY) 後,國際社會在南極大陸之活動型態為 ──

官辦、設立研究站、進行持續不止的「國家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NARE) 」,為主。

其特點:

NARE 是 AT 的簽約國在 ATCM 中有無投票權的門檻,它是「主權國家」才有的一項重要之「國際外交活動」

通常它係基於各國之外交部所訂的「國家南極政策」下成立「國家南極科學研究院 (署) 」來執行,亦即它是如假包換的國際外交活動之一環,這是促成包括連阿根廷 (已有 99 年歷史) 、智利、印度、中國、紐西蘭、烏克蘭、波蘭、俄羅斯 …… 到澳洲等財務不佳之國家都競相投入的主要理由;其他原因從學術研究及相關之國際交流、國計民生、國防到人文 (海洋文化、在嚴苛自然條件之南極作長期活動有利於培養科學務實精神而利於提升人力素質,和參與南極保護行動具普世價值) …… 等均是附帶原因。

南極研究基地相當於國土的延伸

沒有任何國家因為「學術研究」的需要而開啟其 NARE

有 4 個在「AT 場外」之南極大陸國際舞台活動的特例值得台灣借鏡 (前 3 個非 AT 簽約國,前 2 個甚至反對 AT) :

6 成之國家預算用在支付外債的巴基斯坦在剛結束之 2003/04 年之南極夏季已完成了其第 13 年的該項活動。

馬來西亞在 2002 年 2 月初大手筆的包租一客輪由其總理 Mahathir Mohamad 率領包括外交、國防、財政與環境部長、 3 位曾參與他國之國家南極科學研究活動的科學家以及有力之產業界人士 …… 等官、學及產共 67人訪問位於南極半島的各國之科學研究站,並在 2002/03 年南極夏季派出 6 位科學家至澳洲的研究站工作,而「進場參與 AT 之簽訂並設立自有的科學研究站,以進行持續不止之南極科學研究活動」的國家政策已快速成形。

印尼在 2001/02 年,派出 2 位科學家至澳洲的 Davis 研究站工作而開啟了其首度之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前述 NGO 身份之 ASOC 轄下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曾在 1986/91 年間於南極設立基地以關切南極的保護,而促成南極大陸在 1991 年於 AT 年會中被劃為「世界公園 (World Park) 」,這即是促使 ASOC 自此成為 ATCM 之觀察員的重要「南極資歷」。

設立基地,開啟「台灣正名之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之效益

如擇地設立以台灣本土相關事務命名 (如玉山、 FORMOSA 及富海洋文化之原住民族名【達悟 / TAO】,國際慣例雖不以國名稱謂但無礙於國際社會對其所屬國別的認知) 之研究站,更可開放參觀而相當於在「南極國際舞台」成立一座「台灣館」,其局部效益為 ──

國際社會出版的南極地圖會標示出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的位置。

AT組織系統本身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國際南極社群內之各國的國家南極科學研究部門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亦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亦即其整體效益為:

在現階段,作「台灣為一主權國家的國際宣示」。

在現階段,有如國際社會參與南極活動之既有效益,如: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人文的 (落實「海洋台灣」,且在嚴苛自然條件下的南極作長期活動可提高人力素質) 、國防的 (非武裝之軍職人員在嚴苛自然條件下的南極大陸支援南極活動正可磨練相關戰技 …… ,部分之南極科學研究項目與國防科技有關) 、國計民生的 …… 等。

在將來,如國際社會般,為「永世台灣」積累「南極資歷」以便在成功建構台灣國並成為南極公約簽約國之後,能在 ATCM 為維護我們於「國際南極事務上之相關國家利益」的發言權預作準備。

民間主辦之事件式的「南極大自然探險活動 (AA) 」為副

其在表面上儘管屬體育活動但卻同樣有助於積累該國之南極資歷,而仍具國際政治外交價值,連新加坡都已在 4 年前完成自 80°S 滑雪到南極點 (90°S) 之活動。

2002 年 8 月 15 日,台灣國家山岳協會以及台灣南極學會於台北市召開記者會宣佈了其共同籌劃之「 2004 台灣南極第一高峰暨南極點遠征探險活動 (2004TAE) 」計畫,期在 2004 年 1 月初出發以開啟「第一個台灣南極大自然探險活動」。次月 11 日,國際南極社群 (International Antarctic Community) 之重要國家 ──

 澳洲 ── 的國家南極科學研究署之網站 (http://www-old.aad.gov.au/goingsouth/tourism/News/2002/11sept.asp#5) 中,即以下述標題而大篇幅登出了該計畫的報導 ──

TAIWANESE GROUP PROPOSING 2003-04 VINSON ASCENT, TREK TO SGP
台灣探險隊籌劃 2003/04 年南極第一高峰文生山攀登暨健行至地理南極點活動

2004TAE 還未成行,卻已經使得「台灣國名」登上南極國際舞台。

於同一南極夏季 (2003/04 年) ,在過去的南極活動史上不知已分別出過多少探險隊、人口是台灣的 2.5 倍之英國及比台灣少的澳洲又分別有 2 個及 1 個探險隊登場,惟 2004TAE 卻因所需之 1500 萬經費無著而無法成行以共登南極國際舞台,而打敗它的,並不是南極之嚴苛自然環境。

原訂在 2004 年 4 月要在高雄市舉行,涵蓋南極自然與人文事務、 1976/85 年間使用海功號之 4 航次的「台灣南極漁業科學研究探險活動」、 2004TAE 成果發表及聘請世界知名之南極探險者來訪 …… 等活動之「台灣南極大展」亦因而取消。

2004/5/6

“前進南極” 運動

Khiago (企鵝先生)

一、 前言

在邁向公投制憲而完成建立台灣國的道路上,很顯然地,我們必需同時「相輔相成地」奮力推促以「台灣正名」進軍各國際舞台。

惟在未建立台灣國而取得國際社會承認的國際戶籍與國格之前,欲於現行的[ ROC ]體制之下以「台灣正名 」進入各國際組織顯屬不可能,即便自我矮化而欲使用如「台灣醫療實體」與「台澎金馬關稅領域」 …… 等「台灣藝名」亦困難重重,過去的 WHA 與 WTO 事件已清楚的凸顯該項事實;而近來如澳洲、日本與美國雖宣佈將力挺我們成為 WHA 的觀察員,但其能使用之名號也應仍是「台灣藝名」,且經表決程序可否過關仍屬未知。

南極大陸是「無主地,如公海與太空」,只要遵守南極公約 (Antarctic Treaty / AT, 1959 年) 的相關環保規定即可自由進入活動。它是我們雖仍處於[ ROC ]體制之下,唯一即能以台灣國名義或姿態進軍,惟卻被長期忽視,因而亟待正視與開發且正符合時勢所需之「特殊國際舞台」。

先進的海洋國家已經在南極大陸上活動超過百年歷史,近代國際社會在南極國際舞台的「主體活動」 ── 南極科學研究 ── 表面上屬學術範疇,其實是如假包換的「國際外交活動」。在未建立台灣國之前,“前進南極.運動”是落實「以台灣正名進軍國際舞台」的有效途徑。

二、 本說明書所推展之活動主旨

請陳水扁總統在歷史性地帶領全民邁向公投制憲而建立台灣國的道路上,亦積極相輔相成地開啟「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之歷史任務,並成為我國首位探訪南極大陸之國家領導人。

三、 本說明書所推展之活動目標
  1. 在陳總統於 2008 年 5 月之第二任期屆滿之前的 2007/08 年南極夏季 (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2 月底之間) ,趕上國際社會、實現開啟台灣在南極的「主體活動」 ──
    1. 在南極大陸擇地於南極觀光船遊 (Antarctic Cruising) 之路徑上設立 Formosa 研究站。
    2. 開啟進行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iwan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ARE) 」。
  2. 請陳總統率團前往主持啟用儀式,並訪問鄰近他國之研究站。
四、 開啟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之效益
  1. 國際政治外交方面 ──
    1. 由於國際社會之南極科學研究活動均由國家主辦,而使 TARE 的開啟可立收「台灣為一主權國家的國際宣示」之效益。
    2. Formosa 南極研究站等同我國土的延伸,將其擇地設於南極觀光船遊 (Antarctic Cruising) 之路徑上將可扮演在南極國際舞台的「台灣博覽會館」功能。在每個南極夏季 (每年 11 月至次年 2 月底之間) ,除進行 TARE ,亦開放給南極觀光團參訪以傳播台灣資訊。同時 ──
      1. 國際社會出版的南極地圖會標示出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的位置。
      2. 南極公約組織系統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3. 國際南極社群內之各國的國家南極科學研究部門的網站,與相關出版品,亦會將該「台灣南極科學研究站」列入其《南極科學研究站名錄》中。
    3. 在 Formosa 研究站舉辦國會或國際會議活動,並配合發行「台灣南極活動郵票」可進一步強化「台灣主權的國際宣示」以及「台灣在南極國際舞台的存在 (Taiwan’s Antarctic Presence) 」而有助於下述 “ B. 2. 項”之國家利益。
    4. 透過國際合作的南極科學研究計畫,經研究人員的交換、研究站之往訪,舉辦相關學術會議與後勤支援的合作交流 …… 等,正式開啟台灣的南極外交活動。
  2. 其他方面 ──
    1. 包括有學術的、人文的 (落實「海洋台灣」、提高人力素質 ……) 、國防的、國計民生的與環保的 …… 等領域。
    2. 為「永世台灣積累南極資歷」,以便在來日成功建立台灣國且成為南極公約簽約國後在其年會 (ATCM) 中有足夠的發言權,而使台灣能積極地參與南極國際事務,並爭取台灣在南極的國家利益之遠程效益。
五、 開啟持續不止的「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及相關事務之實施策略
  1. 正規方式 (供參考) :
    • 台灣建國 ── (加入聯合國並簽訂南極公約) ── 由外交部制訂「台灣國家南極政策 (TNAP) 」 ── 成立「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院 (TARI) 」 ── 制訂「台灣南極科學研究計畫 (TARP) 」 ── 設立自有基地、開啟「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 ── 將高雄港發展成台灣南極活動之前進基地 ── 設立台灣南極資訊中心或博物館 ── 設立紹介海洋人文事務、涵蓋南極人文之「台灣海事博物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TMM) 」 ── 制訂「台灣南極保護法 (TAPA) 」 ── 成立「台灣野外技能訓練學校」 (如世界知名的 Outward bound school)
  2. 在現有[ ROC ]體制,無法正規地以台灣正名從事外交活動之下,策略性:
    • 體制外成立「台灣南極活動基金 (TAAF) 」 ── 由 NGO 承辦 (與相關學術單位) 制訂「台灣南極科學研究計畫 (TARP) 」並「以台灣為名」先派遣科學研究隊到他國研究站工作 (進行南極外交,並學習基地建造與極地運作 …… 等 know how) ── 設立自有基地、開啟持續不止之「台灣南極科學研究活動 (TARE) 」
    • 其他相關單位配合:將高雄港發展成台灣南極活動之前進基地 ── 設立台灣南極資訊中心或博物館 ── 設立紹介海洋人文事務、涵蓋南極人文之「台灣海事博物館」 ── 成立「台灣野外技能訓練學校」(如世界知名的 Outward bound school)
六、 參考資訊
  1. 附件《前進南極 運動 ── 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簡要資訊》
  2. 網站 ──
    台灣南極學會 www.asot.org
    前進南極運動 lamkek.oceantaiwan.com
七、 聯絡方式

台灣南極學會秘書長 李後進
E-mail: Khiago@pchome.com.tw ; lamkek@asot.org

附件 《前進南極運動 ── 以台灣正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簡要資訊》

2004/5/6

“保護海洋” 全民運動

何謂經濟發展?何謂建設與開發?又什麼是產業的根?

強調「數字會說話」的決策官員們,難道您們的眼中只有那些表象的貿易數字?為什麼您們從來不先了解我們擁有什麼,我們能做什麼,我們需要什麼,進而規劃出對台灣真正有利的產業發展方向?

日前參加民間主辦的 “台灣海洋環境大會” ,議程整整兩天,會中多位專家學者提出精闢的畢生所學,可謂是個昂貴 (智慧) 的會議。舉凡水土破壞、荒唐建設 (海岸線破壞) 、環境污染、漁源枯竭 …… 等都熱烈的討論著。我們居住的地方,上帝所賞賜美麗的台灣海洋樂園,就在短短數十年間,已經被我們的「無知對待」,破壞成為「生物煉獄」了,島上的人們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大自然反撲,除了驚恐外,仍然「執迷不悟」。因為這裡的人們,眼中只有印刷機印出來的「錢」並拼命追求,卻見不著真正的「寶」;也似乎從來沒有考慮到,這塊樂土是祖先保留給我們的,而我們將留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給後代子孫?

這個會議最後約略可以歸納出的結論為:欲挽救台灣海洋環境,必須由法令 (包括執法) 、教育、研究等基本方向著手。但是,這樣的結論要如何才能讓官員聽進去。耗費兩天參與這樣「無奈」的會議,會中不時聽到「不要對台灣失望」的微弱勉勵聲,彷如訴苦大會。那些握有決策大權的「無知官員」何在?這樣的會議有意義嗎?可謂:「該來的都沒來。」

就在第二天下午,主掌教育的吳京先生「趕來」會場。主持人雀躍的說:「該來的總算有人來了。」大會議程就此中斷,讓吳京先生致詞。吳先生到場前後不到半小時,起身離開了。霎時,有強烈被愚弄的感覺:「不該來的,竟然來了。」原來吳京先生是來耽誤時間,不是來「聽」的;而大會不得已還為此延後會議結束時間。接下來的數位引言人,發言中提出不少和教育有關的見解,論述中不約而同的說:可惜〔部長〕不在。這是什麼樣的會議:「不該走的,卻最早走了。」

因為台灣沒有「責任政治」,所以為官者不必花心思避免「錯誤決策」,而要求自己接受「再教育」。可悲的是,我們被迫接受所有錯誤決策造成的慘痛災難,甚至禍延後代子孫。

明年一九九八是聯合國訂定的 “國際海洋年” ,對於四面環海的我國來說,這是一件大事,早在去年就已經有民間團體著手規劃各項系列活動,期盼讓「保護海洋」成為全民運動,然面對當局的「無知決策」,仍然是「狗吠火車」。

我們是大海的子民,我們不能再如此蹂躪賴以為生的海洋,期盼國人面對即將來到的 “國際海洋年” ,共同下定決心:「一九九八把海洋的愛找回來」。

(本文刊載於 1997/7/9 自由時報第 9 頁)

Lim Bun-hoa (林文華) 19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