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美、親共,台灣選哪邊?川普顧問的一本書透露玄機

Chhin-Bí, chhin-Kiōng, Tâi-ôan sóan thái-chi̍t-pêng? Trump kò͘-būn ê chi̍t-pún-chheh.

20181129 親美、親共,台灣選哪邊?川普顧問的一本書透露玄機

這本書讓川普洞悉「過去美國的遲疑和軟弱,已讓快速軍事化的中國 (中共) 變得更大膽,最終將大舉入侵台灣。」因而川普先下手為強,不但掀起貿易戰,還持續讉責中共的多方滲透,而且副總統以下的重要官員大家砲口一致對付中共。用的就是納瓦羅在書中所說的「台灣的生存不只對美國的道德和意識型態有重大影響,蓬勃發展的民主也能促進自由和公平的貿易」之觀點,而且「二戰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布局,非常仰賴美國在第一島鏈周邊的協約盟友,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戰略三角,台灣的防禦就是第一島鏈的支柱和中心。」

納瓦羅更引用麥克阿瑟的話:「台灣是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言下之意,「重要性不言可諭」,美國也當然會盡力保護台灣不可。由川普近年一連串「惠台政策」,也可見一斑。

那麼,一方要併吞台灣、消滅台灣的自由民主,一方要保護台灣維持自由民主。台灣住民們,在正與邪、善與惡的兩邊,您要選靠哪一邊呢?

資料來源:大紀元

過去圖博、今日烏克蘭,明日的台灣?簽「和平協議」的下場!

Kòe-khì ê Tibet (Se-chōng), kin-á-ji̍t ê O͘-khek-lân, bîn-á-chài ê Tâi-ôan? Chhiam “hô-pêng-hia̍p-gī” ê hā-tiûⁿ!

20181126 過去圖博、今日烏克蘭,明日的台灣?簽「和平協議」的下場!

蘇聯解體時,烏克蘭擁有約三千顆原子彈,當時他們一直猶豫,是要保留著,以維護國家獨立,還是乾脆交給俄羅斯保管,並部分銷毀,換取「和平協議」,永保安康。

當初烏克蘭就是「兩羅斯一家親」輿論占上風,結果如今用 3000 顆原子彈換來的和平協議,被實力強大的俄羅斯摧毀了。

約三千顆核彈,換來約三億美金的補助,跟一張和平協議。

資料來源:Facebook

公平正義,找到了基督教精神!基督徒蔡百銓 2017 年見證 [第二稿]

蔡百銓 (作者為人權講師)

行公義,好憐恤,謙卑與神同行。
—— 舊約聖經《彌迦書》 6:8b

人類生存的唯一目的是在追求上帝的救贖,這個救贖必須落實在人間公義的實現!
—— 神學家馬丁路德

尋找基督教的特有精神,花了我將近一輩子歲月。

早在 1970 年代初就讀高中時,就曾思索歐美先進國家遠比台灣進步與富強之奧秘,直覺認定就是在它們人民信仰基督教之故。常到教會聽牧師佈道,參加英文查經班與以馬仵斯聖經函授學校,但是學校功課壓力太重而未用功。

大學就讀歷史系,知道歐洲文化有兩大支柱 (希臘精神 Hellenism 與希伯來精神 Hebraism) ,希伯來精神就是指基督教信仰而言。但是基督教精神又是甚麼呢?大一時參加過幾次教會主日崇拜, 1975 年大三時難得逮到機會而受洗。但是天性內向到近乎自閉程度,大四居然被「瞎子領路」的牧師當作「失去鹽味的鹽」而趕出、氣出教會。離開教會流浪,長達卅八年多歲月。這是個人不幸,也是教會的損失。

(一) 找到基督教的精神

2014 年 10 月重返教會。這四十年歲月正值台灣政治天翻地覆。在這期間,我接觸很多宗教:翻譯與撰寫過宗教方面的學術著作,也曾在大學開授過「世界宗教」等科目。

重返教會後,對於闊別良久的基督教感受特別深刻。我經常自問:為什麼歐美基督教國家率先建立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什麼它們能夠開創民主政治與獨立司法?它們信奉基督教,但是仍然面臨同樣問題:基督教精神究竟是甚麼?今年終於找到答案,豁然開朗。

信徒皆為祭司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每個信徒都有權詮釋基督教,也都會有各自的感受。在我看來,舊約聖經《彌迦書》 6:8b 一語道盡基督教精神:「行公義,好憐恤,謙卑與神同行」 (to do justice, and to love kindness, and to walk humbly with your God) 。

「行公義」意指追求公平正義,「好憐恤」意指憐恤弱勢民眾的人道主義精神,而謙卑則是耶穌最強調的涵養。耶穌說:「謙沖自卑者反而會升到高位。」 (路加福音 18:14) 「與神同行」則意味著時時刻刻都得遵守神的誡命。

1960 年代美國神學家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也主張,基督徒除了信仰上帝與多行善事之外,還必須相信公義與推廣公義。他把私人美德拉高到公義層次 (參見自由時報 2014/5/18 南方朔「自私的社會沒有幸福的個人」) 。

(二) 好憐恤:所有宗教共有美德

「好憐恤」意指憐恤居於底層的弱勢民眾。這其實是許多宗教的共有美德,但是基督教國家率先建立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什麼其他宗教信仰的國家卻遠瞠其後?這可能必須歸功於歐洲文化除了希伯來主義外,還有希臘主義之故。

基督教把「好憐恤」的精神推廣到全世界!耶穌離開人間之前,就號召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馬可福音 16:15) 。千百年來,傳教士懷著拯救世人靈魂的使命感,梯山雲海,前往世界各地傳道與行醫。就在我們台灣的窮鄉僻壤,也經常可以看到神父與修女身影,默默行醫與傳道、行善 (註釋) 。

(三) 行公義:基督教特有精神

「行公義」意即實踐公平正義 (righteousness, justice) ,這就是基督教獨具而其他宗教最缺乏的精神。在新舊約聖經裡,我們經常可以發現相關經文。這種追求公義的精神,必然是歐美國家能夠率先建立民主政治與獨立司法的基因。 [1]

請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宗教信仰,像基督教這麼高調標榜公平正義?台灣人的民族性是否包含追求公義與正義感?台灣人追求甚麼?台灣宮廟屋頂的山川脊上面,豎立著福祿壽三星。「三星拱照」就象徵著台灣人追求財富、官祿、長壽的價值觀。財迷心竅,因而有些法官有錢判生、無錢判死,有些醫生為病患胡亂開刀與從事無效醫療行為。

從台灣傳統價值觀來看,耶穌貧賤、短命、橫死,一無是處。但是很抱歉,耶穌開創的基督教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信仰。美國皮屋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統計, 2015 年全球 31.2% 人口 23 億人是基督徒;而 24.1% 人口 18 億人是穆斯林,雖不承認耶穌是上帝之子,仍然承認他是先知,來日會重返人間主持最後審判。換句話說,全球 53.3% 逾半人口承認耶穌是先知。為什麼耶穌能夠打動這麼多人口的心弦?

2015年全球宗教人口,美國皮屋研究中心。

[1] 有人指出基督教在歐洲沒落,這可能跟基督教理想在歐洲大致落實而可以功成身退有關。歐洲人可能懶得進教堂,但這不代表基督教理想從他們的心裡消失。

  1. 公義使邦國高舉

在基督教價值觀裡,能夠提升國家地位的要件,不是物質財富,不是軍事實力,而是公平正義。所羅門王說:「公義使得邦國高舉,犯罪使得人民應該遭到譴責」 (Righteousness exalts a nation, but sin is a reproach to any people, ESV) (箴言 14:34a) 有趣的是,追求公平正義的國家,反而更能夠創造物質財富與軍事武力。做個對照:南韓基督徒為數增致總人口 30% ,台灣卻一直維持在 5% 。這與南韓近年來突飛猛進、台灣卻停滯不前有沒有關聯性?

台灣人民是否追求公平正義?為什麼國民黨能夠長期戒嚴與白色恐怖?會不會是因為台灣人民遍缺乏正義感與道德勇氣? 愛因斯坦曾說:「對不公不義的事冷漠,就是獨裁者的幫兇。」

台灣政府包庇犯罪,宛如詐騙集團的共犯結構!台灣法官「有錢判生、無錢判死」,民調反映 84.6% 民眾不信任法官,請問蔡英文政府有決心改革嗎?俗語說「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缺乏司法正義,這道最後防線必然失守。試問台灣詐騙集團在國內外為非作歹,而包庇他們的共犯結構卻說要司法改革!台灣最需要改革甚麼?答案就是前總統李登輝說的:心靈改革!

  1. 秉公持義,比拜拜更蒙神悅納

台灣人最喜歡拜拜 (祭祀) ,舊約時代的猶太人亦然。基督教揚棄拜拜,因為耶穌把自己當作替人類贖罪的祭物,也因為體認神最喜歡的不是拜拜,而是追求公義 (秉公持義) 。

舊約聖經《利未記》規定五種拜拜 (燔祭、素祭、贖罪祭、贖愆祭、平安祭) ,但是仍然承認追求公義比拜拜更重要。《箴言》 21:3 就說「秉公持義比祭祀更蒙神悅納」 (To do righteousness and justice is more acceptable to the Lord than sacrifice) 。正義也是《天主教教理》揭舉的七種美德 ( seven Christian virtues or heavenly virtues) 之一。 [2] 

  1. 正邪不兩立!

基督教追求公義。正邪不兩立,是非分明,沒有模糊空間。聖經經文洋溢這種精神,例如「你們說話應該如此: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就是出於邪念。」 (馬太福音 5:37) 。

追情公義的經文,還有「不要留給惡魔立足餘地」 (以弗所書 4:27) 、「那殺身體而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 (馬太福音 10:28) 、「秉公行義使義人喜悅,使作孽的人敗壞」 (箴言 21:15) 、「大衛做以色列王,向人民秉公行義」 (撒母耳記下 8:15) 、「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箴言28:1) 、「惟願正義如大水滾滾,公平如江河滔滔」 (Let justice roll on like a river, righteousness like a never-failing stream.) (阿摩司書 5:24) 等等。

但是在這五濁惡世裡,追求公義的義人經常遭到迫害。耶穌在《登山寶訓》裡安慰他們,特別為他們祈福。他說:「渴求公義的人有福了,追求公義而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 5:6,10) 。

  1. 馬丁路德: 救贖在於落實人間公義

人類如何獲得救贖?「獲得救贖」或可詮釋為洗盡罪孽,來生獲得解放:佛教徒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徒與基督徒進入天堂。基督徒如何獲得救贖?神學家馬丁路德提出了最能代表基督教精神的見解。

馬丁路德認為想要獲得救贖,唯有落實公義。他說:「人類生存的唯一目的是在追求上帝的救贖,而這個救贖必須落實在人間公義的體現!」請世界上還有哪個宗教信仰這麼詮釋救贖的、這麼強調人間公義的?

我們市井小民如何落實人間公義?消極地就是獨善其身,不要協助惡人作惡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極地就是兼善天下,譴責與打倒為非作歹的政客與惡棍。

我們好人相信神,認為正義應會盛行人間,但是實況並非經常如此。我們應該藉著神賦予我們的力量,與神共同推展正義。當更多人列身於神的陣營時,邪魔必然勢窮力蹙。

[2] 《天主教教理》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揭舉七種美德,包含四種古典美德 (謹慎 prudence, 正義 justice, 節制 temperance, 勇氣或堅忍 courage or fortitude) 與三種神學美德 (信 faith, 望 hope, 愛 charity) 。參見 Wikipedia 條文  “seven virtues”

(四) 基督教與罪感文化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潘乃德 (Ruth Benedict) 在其著作《菊花與劍》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 裏分析日本人集體心靈。她主張日本文化是恥感文化,因為日本人只有羞恥心 (sense of shame) ,缺乏罪惡感 (sense of guilt) 。相對之下,基督教文化則是罪感文化,因為基督徒必須經常面對上帝懺悔禱告。

恥感文化的特徵是「外慚清議」,其極致就是「千夫所指、無病而死」。罪感文化的特徵是「內疚神明」,其極致就是「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公眾人物犯罪,就會衷心道歉與甚至一死以謝天下。例如日本警察貪污、警校校長覺得教導無方,自殺謝罪。 1990 年代義大利反貪,起訴了三、四百人,十多人因為涉貪而自殺。川普總統聖誕夜演講,強調宗教信仰與家庭的價值,呼籲美國人不要崇拜政府、要崇拜上帝 (do not worship government, but worship God) 。請問台灣有哪個總統發神經而呼籲國人不要崇拜政府的?

請問台灣文化屬於罪感文化、恥感文化?還是無感文化?台灣有些政客禍國殃民,有些奸商毒害天下,請問他們是否曾向國人衷心道歉與悔改?是否還有一絲羞恥心與罪惡感?

(五) 台灣基督徒為上帝作見證

耶穌勉勵門徒作鹽、作光。作鹽充當防腐劑,作光光照世界,驅散邪惡黑暗勢力。台灣基督徒為上帝作了美好見證。1970年代戒嚴期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三篇人權宣言,當事人預先寫好了遺囑。一百多年前,日本警政官員佐倉孫三更讚美台灣基督徒視死如歸。

1898 年佐倉孫三的《臺風雜記》出版。他在〈耶穌教〉這篇裡讚美說:「台人信耶穌教。觀十字會塔聳立於街上,又觀信徒集合唱讚美歌,亦盛矣 …… 。余曾觀台人坐叛逆罪處斬首刑者,概從容就死,毫無鄙怯之態,竊怪焉。自今日思之,知宗教之力居多矣。」 (民報 2017/3/19 李禎祥「《臺風雜記》:遇見120年前,台灣人的美麗與怪異」)

(六) 更願神的旨意行在台灣

打造公平正義的國度,打造人間為天國!

這必然是全世界各種族、各國家裡的有志之士潛意識裡的共同心願,這必然也是基督教能夠扣動各地有志之士的心弦而傳遍全世界的主要原因。

耶穌在《主禱文》開頭說道:「我們在天上的父,但願世人都尊您的名為聖,但願您的國降臨。但願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可以添加一句:「更願您的旨意行在台灣,如同行在天上。保庇我們,把台灣改造為一個公平正義的國度。」

(七) 後記

本文原載於民報 2017/12/24 。當時為了搶在聖誕節前刊登,乃於百忙中倉促完稿。如今加以補充修潤為第二版。 (修潤 2017/12/31) 本文將會收錄在拙著《耶穌傳奇:新約聖經的故事》,作為附錄。

註釋

附帶談一個翻譯問題。基督教 (Christianity) 包含東方基督教與西方基督教,西方基督教包含天主教與抗議教 (Protestantism) 。但是台灣卻把 Protestantism 翻譯為基督教,宛如天主教不屬於基督教大家庭似的 (按:抗議教 Protestantism 是指 1517 年馬丁路德向教宗抗議、掀起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興教派,例如信義會或路得會、浸信會、長老會等等) 。台灣學術界發現這種翻譯錯誤,但是不思把 Protestantism 正名為抗議教,卻反而把 Christianity 改譯為基督宗教,請問基督宗教與基督教如何區別?

2018/2/13

宜蘭有幾個邦交國?

葉永韶

「宜蘭有幾個邦交國?」

這可不是無厘頭的亂問,是希望大家用不同的角度來想想。這個的題目可以用來問大人,也可以用來問問孩子們。

在現今現實的國際關係中,要交到國際新朋友可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可能遺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在過往的五、六十年間,這片土地曾因為某些「慈愛事件」,而和一些國家、地方、人民產生「連結」,建立到現在還為人津津樂道的深遠「關係」。只是這些關係很可能因為我們大人的輕忽、不經意就「斷」了而無法繼續與重建。

人和人、地方和地方、國家和國家之間,要建立友誼,成為長久的朋友,莫過於要有特別的「機緣」、「事件」,彼此間長時間不斷的互動維繫,才能讓產生長久、一代傳一代的深厚「關係」。在我文化領域工作的有限的認知中:

  • 荷蘭、菲律賓來的頭城老人照顧、礁溪小兒麻痺復健與生活照料;
  • 義大利、斯洛維尼亞、馬爾他來的窮人醫療、肺結核、啟智照顧;
  • 西班牙來的蘇澳港邊身障者照顧;
  • 加拿大來的南澳醫療與生活關心等 ……

都是在宜蘭匱乏年代裡,他們從異鄉帶人帶錢來幫忙宜蘭,這可是宜蘭五、六十年得來不易的福份。也因為這些過往的「慈愛事件」,我們得以和這些地方、人民產生「連結」、建立「關係」。

隨著時間外籍神父、修士、修女們年老、離去、凋零,現在已有「哲人日已遠」、「關係」斷裂的迫切危機,我們現在就要趁「典範」仍為雙方有感時,藉由每年不斷的實際「交流」行動來加深長遠建立的關係,才能夠讓下一代持續感受、珍惜、維持這得來不易的友誼,甚至透過藉由年輕一代間的國際交流中而產生新的關係。

而要維繫這些長久以來的關係,便需要有「場所」可以引領孩子們,看見與進入過往感人的慈愛事件裡。而何其有幸,因慈愛事件而建的「建築、場所」:荷蘭來的頭城圓頂聖堂、礁溪天主堂、礁溪小兒麻痺文聲復健院、義大利來的羅東哥德式升天堂、聖母醫院聖心教堂、義大利與馬爾他來的冬山丸山丘上的病院、啟智中心、西班牙來的蘇澳港邊聖衣會殘障之家、加拿大來的南澳天主堂、病院等,還在宜蘭這片土地上。

它可讓宜蘭的孩子得以進入過往的「慈愛故事」裡,所以宜蘭的大人們便要讓這些因慈愛事件,而存在的「紀念建築」持續的屹立在這片土地上,全心全意的好好細心的照料與維護它,不可以讓它不見、消失在這片土地上,否則長久建立的國際關係便不容易維繫,孩子也沒有了可以感受國際恩澤的地方,大人們也要知道要和遠方的地方與人民,以後想到才要重新再建立長遠的友誼關係是不易的。

而除了好好的照顧這些慈愛的紀念建築、場所還不夠,大人們每年更要在每個場所為孩子進行「溫故知心」活動,讓兩邊的孩子記得在宜蘭曾經發生的慈愛事件與故事、讓宜蘭的孩子去到恩人的國家、也讓對方的孩子來到這裡,彼此間透過更多的互動、了解、建立更深厚的友誼,這對宜蘭的孩子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國際教育、語言教育,更能從小培養宜蘭孩子的國際視野,這對我們的國家來說更是不用花大錢當凱子,就能拓展國民外交與落實孩子教育的事。

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