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魯領土託管協定

雲程 試譯

有關依據《國際聯盟盟約》第 22 條授予英王陛下透過澳大利亞政府並代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委任管理諾魯領土。

1945 年 6 月 26 日在舊金山簽署之《聯合國憲章》第 75 條建立國際託管體系,依據個別協定管理與監督該領土。

英王陛下意圖將諾魯領土置於託管體系,且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聯合王國以本約所訂條款開始管理。

因此,聯合國大會依據《憲章》第 85 條,批准以下諾魯領土託管協定條款,取代已實施於該領土之委任統治。

第 1 條

適用本《託管協定》之領土 (以下稱為「領土」) ,現為委任統治領土,包括約略座落東經 167 度和南緯 0.25 度諾魯島 (快樂島) 。

第 2 條

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聯合王國 (以下稱為管理國) 被指定為該託管領土之管理國 (the administrating authority) 。

第 3 條

依據《憲章》條款,管理國開始管理領土,並為達成《憲章》第 76 條所載國際託管基本目的。

第 4 條

管理國英負責該領土之和平、秩序、優良政府和防衛,且為此目的依據與澳大利亞、紐西蘭與聯合王國政府之《協定》,澳大利亞政府代表管理國實施立法、行政和管轄領土之所有權力,除非由澳大利亞、紐西蘭與聯合王國政府有不同意見。

第 5 條

管理國根據本《協定》第 3 條履行責任時,

  1. 將與託管理事會合作負起、 88 條所有理事會功能之責任;
  2. 將根據下述政策;
    1. 考慮諾魯住民之習慣與慣例,與現在和未來有關領土原始住民之權利和利益保護;特別是保證不創立或移轉土地之權利給任何非諾魯原始住民,除非得到有權之公機關同意;
    2. 依據領土的情況,促使住民經濟、社會、教育和文化發展;
    3. 依據領土與其人民的特殊情況,保障領土住民持續增進參與領土之管理與服務,且採取所有適當措施實現依據《憲章》第 76 條 (b) 之政治發展;
    4. 保證領土住民擁有僅僅服膺依公共秩序之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與請願自由、良心自由和宗教禮拜與宗教教育之自由。

第 6 條

管理國應進一步開始於領土適用國際協定之條款,以及依據《憲章》第 57 條由特殊組織所做成之建議,管理國的意見,為因應領土的需求與條件和有利達成託管體系之基本目的。

第 7 條

為負起《憲章》第 84 條和本《協定》第 4 條的責任,管理國得採取所有必要措施防衛領土以及維持國際和平和安全。

1947 年 11 月 1 日由聯合國大會以第 140 (II) 號決議批准。


2006/12/13

變調的《國際歌》(中共黨歌)

蔡百銓

嗓門一齊憤怒狂叫,他們竟是如此相似!而今,不必再問豬的面孔到底發生什麼變化。外面的眼睛從豬看到人,又從人看到豬,再從豬回頭看到人:但他們已分不出究竟誰是豬、誰是人了。

── 喬治.歐維爾《動物農莊》

《國際歌》是 1871 年巴黎公社滅亡後,遺民作詞與作曲的。它曾是蘇聯國歌,後來改為蘇共黨歌,中國共產黨也採用為黨歌。《國際歌》是革命宣言,戰鬥號角,曲調激昂高亢,歌詞煽動人民暴力革命,打倒不公不義社會,永遠緊扣人類良知,至今仍是世界上正義人士最喜歡的歌曲之一。

在二十世紀前半,《國際歌》原是中國共產黨打江山時,號召人民革命起義、投入戰場的戰歌。他們高唱著:「滿腔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號召「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勉勵人民「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自誇「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主張「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多少人熱淚盈眶而投入革命行列。最後,他們終於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建立赤色帝國。毛澤東躊躇滿志,自誇「無產階級專政鐵打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想不到死後不久,繼任者就把「紅色江山」變了色,把《國際歌》變了調。白雲蒼狗,世事多變,如今《國際歌》卻變成中國人民示威遊行時,號召群眾走上街頭、對抗共產黨暴政的戰歌。難怪中共中央常委曾慶紅一度想要禁唱這首歌曲。

變調、變色了!

其實早在 1949 年建政後,《國際歌》就變了調。國際歌高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毛澤東卻大搞個人崇拜,儼然變成救世主、紅太陽、人民大救星、偉大舵手,「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這個「救世主」其實救不了自己,身後評價甚並不高:「建國有功、治國有過、文革有罪」。「救世主」知識有限,卻滿懷凌雲壯志,政績當然十分慘烈:三大改造、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死亡者動軸數以十萬、百萬、千萬計。「救世主」標榜「無產階級專政」,其實專政的卻是共產黨官僚階級,也就是吉拉斯 (前南斯拉夫共產黨第二號人物) 在《新階級》一語道破的:「各階級和大眾都是無權的,只有共產黨假借他們的名義行使大權」。

如今這個「新階級」正打著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旗幟,取代「以無產階級鬥爭為綱」,掠奪全國資源與民脂民膏;也打著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共產黨專制政權。鄧小平要求人民不必討論「是姓社的還是姓資的」,因為新階級還要打著「社會主義」旗幟欺騙人民,同時卻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剝奪憲法賦予人民的公民權與政治權,壓制人民的集會、結社、通信、言論、宗教信仰等等自由。英國阿克頓勛爵名言「絕對權力,絕對腐敗」,在中國獲得最清楚證明。

「新階級」:禿鷹掠奪集團

2006 年 8 月初,中國官方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披露:中國億萬富豪九成以上是高幹子女;其中 2900 多名高幹子女,共擁有資產二萬億。在金融、外貿、國土開發、大型工程、證券五大領域中,擔任主要職務者有 85 ~ 90% 是高幹子女,實際上已形成「官僚資產階級」。絕大多數高幹透過「夫人幫」與「太子黨」一夕致富:「夫人幫」是以夫人為收賄、斂財的白手套,本人則逍遙法外;太子黨包括鄧小平之子鄧樸方與鄧質方、李鵬之子李小鵬、江澤民之子江棉恆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皇親國戚、佞臣寵悻紛紛雞犬升天。

政論家羅泳評道:有中國特色的億萬富豪,是從「衙內」一躍而變富豪。為甚麼呢?除了缺乏民主監督制度之外,就是「公有制」。社會主義基礎名義上是「公有制」,其實是「官有」。高官只要批個條子,向主管官員招呼一下,子女就可以撈到大地皮,或到國企裡當個頭頭。在當今中國,數以萬億計的國有資產, 960 萬平方公里國土,都是「官有制」下的囊中物,想拿的話,「探囊取物」即可 (參見《中國面面觀/蔡百銓》第五講第一節七) 。其實早在 1957 年,在吉拉斯《鄉階級》出版前,北京大學學生成立「百花學社」,就已指出中國出現新階級,「佔有生產資料 (工具) 和分配特權」。如今拜「改革開放」之賜,新階級掠奪全國財富當然隨心所欲,易如「探囊取物」!鄧小平主張「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就是讓高幹先富起來。

新奴隸:壓在「三座大山」之下

高幹「先富起來」,而勞苦大眾壓在「三座大山」 (醫療、住房、教育) 之下奄奄一息,變成新的「饑寒交迫的奴隸」。新階級這群「禿鷹掠奪集團」盤旋在人民頭上,剝削七億多農村人民與一億五四千萬農民工,破壞大自然,打造新經濟帝國;他們就是《國際歌》詛咒的「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他們在所謂新中國,複製當年毛澤東推翻的貧富「兩極分化」社會。

此時繼續唱頌《國際歌》,豈非鼓勵新奴隸起義?且聽這首《中國共產黨黨歌》怎麼唱的:「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會成功。 …… 一旦將它們消滅乾淨,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中共還好意思高唱《國際歌》嗎?

背叛《國際歌》!

2001 年 7 月中共紀念建黨八十周年, 7 月 4 日新華網發表「國際歌及其中文譯者」,讚美「國際歌是共產主義的通行證,是找到自己同志的特殊語言。這首歌從誕生到在中國流傳,無數次驗證這一點。這首歌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著特殊位置。多少人在鏗鏘激昂的《國際歌》聲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多少共產黨員面對敵人屠刀,唱著這首無產階級的正氣歌慷慨就義。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的日子裏,這首歌一次次響徹共和國上空,成為連接千萬共產主義戰士的心聲。」

《國際歌》與中國共產黨相依為命,原是共產黨靈魂,然而已被共產黨出賣了。邁入廿一世紀,《國際歌》成為遊行示威,號召群眾走上街頭的戰歌。且舉幾個實例。 2001 年 10 月大慶油田五百多名黨員,拿不到退休金,衝擊大慶市委機關癱,高唱《國際歌》。 2002 年 5 月遼寧省阜新市,煤礦局六萬多職工遊行,高唱《國際歌》與《工人有力量》等歌曲。 5 月大港油田一千多名工人走上街頭,高唱《國際歌》與《團結就是力量》。再讀讀他們布條怎麼寫的:三個代表是當代官僚特權階級的政治路線!共產黨是剝削統治階級的代表!打倒官僚剝削階級!建立人民新政權!億萬人民血汗供官僚階級揮霍!向官僚剝削階級發動進攻! 9 月在遼寧省總工會會議上,聞世震痛斥:「上街示威遊行的職工群眾高唱《國際歌》,是對著共產黨、人民政府的,是敵對性質的行為,在大場合要禁止!」

終於,黨中央也忍受不了。 2003 年 6 月 6 日,曾慶紅常委掌控的「中央書記處」下達通知,把《國際歌》斬首:凡省、市、縣召開黨代會或黨員組織會議,不奏不唱《國際歌》。通知未做任何解釋,執行者莫名其妙。幸好李長春在東北考察時說:《國際歌》歌詞有很大鼓動性。一句話說穿,怕饑寒交迫的老百姓起來造共產黨的反。 11 月,中共十六大之後,李瑞環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座談會講話時指出:「黨內搞個人崇拜,是踐踏共產黨黨章和背叛《國際歌》」,然而這句話遭到新聞封鎖。 (人民報黎梓「曾慶紅下令不讓唱國際歌的原因」)

新的秦始皇、隋煬帝!

現在中國以經濟建設為務,以發射人造衛星與重大工程 (青藏鐵路、三峽大壩等) 自豪。中國確實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一掃自從 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侵華造成的屈辱。然而蘇聯最早發射人造衛星,如今安在哉?秦始皇修建長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都是重大工程,秦朝與隋朝卻是中國最短命王朝。從共產主義走向資本主義,以盲目追求經濟成長作為執政的新合法性,不顧自然環境浩劫,不顧社會正義,強徵土地造成人民顛沛流離,基尼係數已經將近 0.5 等等,這種特殊現象只能鑄造新名詞「中國病」來描述,就像鑄造「英國病」與「荷蘭病」一樣。

其實立國之道絕不繫於物質建設,何況經濟成就也可能是中國致命傷。托克維爾研究法國大革命說,在經濟有所成長而開始下滑的社會,最可能發生革命。中國經濟成長率二十多年來維持在 9% ,誰敢保證沒有下滑的一天?扭曲創黨與建國的理想,企圖改採經濟成就取得統治合法性,恐怕窒礙難行。根據中國官方統計, 2005 年發生 8 萬 5000 件群體暴動事件,3000萬件上訪事件。劉曉波先生說:「中國猶如坐在暫時平靜的火山口上,全面危機隨時都可能突然爆發。」

後記:

想要了解共產黨本質,上網搜尋兩篇文章: (一) 吳弘達:「重讀《新階級》」; (二) 台大教授明居正「世紀回眸 (58) -動物農莊」。《動物農莊》全譯本可在「新浪網」找到。

皮埃爾/作曲

鮑狄埃/作詞

瞿秋白/漢譯

2006/10/15

台灣唯一的海事博物館

Khiago ( “前進南極” 運動 Campaigner )

淡大海事博物館

人口 5,800 萬的英國有超過 120 座介紹海洋人文事務之 “海事博物館” ,而人口 2,300 萬、四面環海、應是個十足海洋國家的台灣,連一座公立的海事博物館都沒有;唯一的則是 “私立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 。假如「海洋立國」是喊真的,到 2008 年為止, DPP 足足有 8 年執政時間可先從基隆與高雄市規劃建構 “國立海事博物館” ,使其成為名符其實之「海洋港都」的陸標,從而去除人們對該兩個主要港市分別為「大廟前的小吃與愛河夜景」的傳統印象,並做為落實「海洋台灣」之基本政策的一部份;他們還有 3 年的時間。

台灣四面環繞溫暖的海洋,並東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應是個十足的海洋國家。我們雖然曾出口大量遊艇、遠洋漁撈作業活躍於全球各大海域,甚至奇蹟式地發展出擁有世界最大貨櫃船隊之民營海運企業等,但它們都屬經濟誘因之發展成就。

在長期的「中國陸封文化」之下,我國一般民眾近海而不認識海、絕大多數人沒有水上活動經驗、亦缺乏相關的出版品、不能登記以擁有遊艇,更難見海上活動俱樂部 (如帆船或潛水) 甚至參予國際海上活動 (如帆船與遠洋探險) 競賽 …… ,亦即實質的海洋文化並未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思維。

已跨入 21 世紀的今天,公務部門只蓋專門介紹「海洋自然事務」之「海洋生態博物館 (Marine Biology Museum) 或水族館 (Aquarium) 」等,我們至此連一座公立介紹「海洋人文事務」包括航海科技、海洋文化與人類海洋活動史 …… 等的「海事博物館 (Maritime Museum) 」都沒有,唯一之“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則為民營的;而高喊海洋立國的 DPP 則一面喊財政困難、一面還在去年底準備要扎 200 億在台中興建與台灣毫不相干的古根漢美術館。

淡江大學之海事博物館位於其淡水鎮校園內,成立於 1990 年 6 月, 1992 年 8 月與美國之洛杉磯海事博物館簽約成姊妹館。

惟美中不足的是,該館仍偏重於船舶及輪機 …… 等之硬體介紹,假如能加強海洋人文事務,如航海史、遠洋探險、海洋與人類文明的關係 …… 等將更名符其實。儘管如此,該館仍極有看頭,創辦人林添福博士的苦心與識見令人敬佩。有關其進一步資訊,請參見其網站: http://museum.lib.tku.edu.tw/museum/index.htm

長期關切台灣之海洋議題的「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前董事林文華及其夫人老早就想到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參觀,卻因坐輪椅、行動不便一直未能成行, 7 月 12 日我們約好由他們老遠從汐止出發、我在士林加入而輾轉一起到淡水捷運站下車,再頂著大熱天開著他們的電動輪椅沿著之字形街道攀登上淡江大學校園,由於爬坡負載較大,在上坡道電動輪椅拋錨喊停了數次 …… 終嘗夙願。

荷蘭人在 1624 年建於今台南之 Fort Zeelandia (熱蘭遮城 / 安平古堡) ,台灣與 New Zealand (紐西蘭) 因荷蘭的早期遠洋航海活動而建立了歷史性的三角關係。

早期之南極探險史上有名的 Astrolabe 號。

1985 年,當年在其上簽訂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之美國密蘇里航空母艦的 5 吋炮座冶鑄 3 面紀念牌,該館擁有 1 面。

2005/7/20

九孔大量暴斃事件之省思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2002 年初台灣東北角爆發九孔大量急速死亡事件,隨後迅速的漫延到國內其它的地方。由於其擴散的速度太快,在短短的半年內所有的養殖場全部被波及;對國內水產養殖業造成極大的震撼。主要原因為以往九孔養殖一直很順利,且未曾發生過大量的疾病感染事件。

兩年下來,此一疾病的發作,已經對台灣的九孔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我們雖然看到包括海洋大學、台灣大學、水產試驗所等許多的研究人員積極的進行試驗檢查,以瞭解發病的原因,並想辦法改善解決,但都沒有很顯著的成效。主要原因在,此一病例的發生已經證實為由中國傳染過來的二十面體病毒所引發的,病毒性的疾病發生,目前全世界尚無藥可醫;因此研究單位無法迅速的解決此一疾病,是可以理解的,但對養殖戶來說,緩不濟急,整個產業已經面臨瓦解的狀況!

九孔養殖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兩項:一、種苗孵不出來;二、成貝的疾病問題。這兩項問題幾乎對九孔業判了死刑,再加上以往國內投入九孔的生理、生態、養殖技術、疾病研究、遺傳育種的研究相當的不足;雖有幾位有心的學者積極的研究調查,並將一些技術、問題整理發表,但比例上來說仍然不足以支撐整個產業所發生的問題。

我們在此要提出幾個問題 ──

  • 在二十面體病毒傳染事件:
    1. 此一疾病是從何處來?
    2. 病毒潛伏期有多久?
    3. 當地發生疾病有多久?
    4. 病毒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5. 病毒是否可以做細胞培養?
    6. 此一病毒的突變率是高還是低?
    7. 此一病毒是否有建立出檢測方法?
    8. 感染的九孔是否全面死亡?還是有幾成的存活?
    9. 病毒是屬於那一類的病毒?
    10. 野生的九孔死亡率有多少?
    11. 在什麼季節會發生?
    12. 病毒除了九孔這種宿主外,是否有其他宿主?
  • 在種苗孵化的問題上:
    1. 在種苗的孵化過程中,何時最容易死亡?
    2. 死亡的病理機制為何?
    3. 目前的孵化方式與以往有何不同?
    4. 種苗發生各個時期所需要的食物有那些?
    5. 孵化環境的菌相與種苗的死亡是否有一致性?
    6. 養殖種貝與野生種貝的孵化效果是否相同?
    7. 溶藻弧菌是否與九孔苗的死亡有一致性?
    8. 可否以人工培養藻來蓄養種苗?

在此我們希望能盡速建立九孔病毒的檢測方法,以確認國內九孔感染的範圍有多大?是否還有哪些地區的海域沒有被污染,我們可以盡速將此一區域隔離,讓一般人無法進入,以避免帶入污染源。如此除可保存我們的九孔品種,將來若環境或技術更進步之後,又可以發展出另一波的九孔養殖產業;另一方面,長時間監控國內外養殖海域的污染狀況,以防止病毒持續引進國內,造成病毒不小心變成本土種,那後果就不堪設想;同時一方面調查病毒基因的突變率,以瞭解此一病毒是朝感染率更高的品種發展,還是朝較衰弱的品種發展?此外我們尚可培育出抗病性較高的品種,以對抗疾病的感染。

我們曾看到草蝦因疾病感染,到最後由草蝦王國變成什麼都沒有。如今台灣的九孔業,面臨相同的情況,是否我們該檢討,到底九孔養殖業出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問題是值得我們仔細檢討?我們對它的關心程度有多少?究竟它帶給我們國家多少外匯?它創造了多大的產業?有多少人靠它為生?它的沒落,對我們國家及整個社會有多大的影響?

有幾個數據與現象我想值得我們加以思考,九孔養殖業從 1993 年的外銷產量 310 公噸、外銷產值 893.8 萬元到 1999 年的最高外銷產量 2284 公噸、外銷產值 4.4 億元,其外銷量成長率為 7.37 倍,外銷值成長率為 50 倍;而這還不包括內銷量,為國內貝類養殖與外銷量的最高,事實上國內的貝類也只有九孔的產量有達到企業化的水準。

我們要思考的是,到底有多少人靠它為生?養殖戶 (或場主) 、餌料餵食及清理養殖池的女工 (大部份是四十歲以上漁村婦女) 、潛水採收九孔的潛水夫 (大部份為二、三十歲左右的漁民) 、培養龍鬚菜的養殖場、貨車運送司機、水電維修商,水泥土木工人,幾乎每一個人員就代表一個家庭,其所影響的人數粗估有數十萬人 。如今一年多來,我看到的現象是,漁村婦女到海邊撿拾海菜、貝類賣給餐廳,潛水夫到外海潛水採集各種魚、蝦、貝類賣給餐廳,收入已經不如以往穩定。養殖場主繼續嘗試孵化種苗,但都不成功,或成功率相當的低,不敷成本 。許多養殖場全部停止運作,水電全部停掉,若再繼續停止運作,養殖池一龜裂,馬達或鼓風機生銹,損失會隨著時間而更加嚴重。去年許多養殖戶嘗試養殖海膽、海參或其它的水產品,試圖讓養殖場不要停止運作,但越來越多的養殖場停擺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憂慮未來的生計,是否九孔養殖業即將沒有明年?我們不得而知,但以眼前的發展,實在並不樂觀,養殖戶所需要的是解決眼前的問題,必竟燃眉之急是無法等待甘露的降臨。

2004/8/12

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 ── 單體牡蠣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牡蠣在外國稱為海牛奶,它的營養價值相當的高,味道也非常的甜美。然而因為許多的問題無法解答,及以訛傳訛的報導,造成台灣養殖的牡蠣快要變成沒人敢吃;再加上政府的一再不重視漁業,及將牡蠣養殖當成一種夕陽產業,使得養殖戶越來越少,養殖區越來越縮小;養殖技術的無法突破,問題的無法克服,造成牡蠣養殖戶許多的無奈。在此我將我們從事牡蠣人工種苗繁養殖計劃的過程中,一般人所提出的問題做一個解答,並澄清許多的錯誤觀念,同時也提出一些我們的實際經驗與成果供養殖戶參考。

我們自 1999 年開始進行牡蠣人工種苗繁殖,在這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下:

  1. 牡蠣與生蠔是否一樣?

答: 牡蠣與生蠔最大的不同是各地的稱呼不同,在台灣稱為 “蚵仔” ,在中國稱為 “蠔” ,比較正式的稱呼為 “牡蠣” 。台灣的牡蠣有 18 種,最主要的品種為太平洋牡蠣 (Paciffic Oyster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又稱長牡蠣或巨牡蠣。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外國生蠔,大部份都是太平洋牡蠣,這種牡蠣與外國當地的牡蠣比起來都要大,並不是台灣的牡蠣與外國的大生蠔品種不同。

  1. 為何我們養殖的牡蠣長不大?

答: 在外國由於養殖時間在 2 年至 4 年之間 (依地區、國家、緯度、養殖場、養殖方式而不同) ,所以比較大,而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至 1 年之間,所以體形較小。台灣的牡蠣也有長到 18 公分以上,外國當地品種的牡蠣以同樣的養殖方式與時間和太平洋牡蠣 (也就是我們的 ── 蚵仔) 比較起來,他們的品種比我們的還要小。

  1. 台灣牡蠣可否養成像國外的生蠔一樣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只要養殖方式適當,可以長得比外國快,比外國大。原因在我們的緯度適中,屬亞熱帶氣候區,溫度相當溫和,再加上陽光充足,又有颱風帶來大量的雨水,可以讓牡蠣所需要的藻水很充足,故可以讓牡蠣長得快又大,只要我們改變牡蠣的養殖方式,就可以比歐美的生蠔更大更好吃。

  1. 外國是如何養殖的?

答: 外國的牡蠣養殖方式很多種,但基本上以單體養殖較多,當然也有像台灣一樣用懸掛的方式;但養殖密度較低,此外亦有用沙灘粗放式養殖,但這是在海浪不大的內灣區養殖。一般養殖時間在 2 年以上。

  1. 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牡蠣人工種苗與天然苗一樣,可以養很大很肥滿,主要是看養殖戶怎麼養!

  1. 牡蠣長大後是否能像歐美的生蠔一樣肥滿甜美?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可以養得比外國的生蠔甜美,只是我們的牡蠣通常是因為外觀骯髒不好看,所以降低了它的口感與品質;但實際上台灣的牡蠣是很甜的。只是有些不肖商人,會將剝開的牡蠣泡淡水,讓牡蠣比較重賺價差,這種方式很不衛生也不道德。若要吃甜美的牡蠣,可以到南部海邊買未剖開帶殼的牡蠣,回家洗乾淨用烤箱或微波爐考個幾分鐘,等殼開了之後就可以嚐到相當甜美的台灣牡蠣。

  1. 人工種苗單體牡蠣成長速率是否比天然苗快?

答: 人工種苗的單體牡蠣,養殖方式不正確其成長速率會與天然苗的速率是一樣的。但若養殖方式恰當,其成長速率會比傳統的養殖方式更快,且外形更漂亮美觀,牡蠣也會長得更健康。以我們所培育的種苗養殖,每顆牡蠣的外殼厚度都有達到 4 公分,寬度也在 4 公分以上,且牡蠣養越久不只長度變大,寬度也會越寬厚度也會更厚,而台灣「傳統」的養殖牡蠣,會有變長但寬度及厚度無法變大的毛病。

  1. 牡蠣放音樂給它聽會不會長得快?

答: 我們知道牡蠣在成長過程中會長眼點及偽足,眼點可以感光,偽足可以讓它爬行;但沒聽過它有聽覺構造,也沒作過這種試驗,所以無從解答!

  1. 牡蠣可否用魚塭養殖?

答: 牡蠣要用魚塭養殖是可以,但方式要對。我們曾經有養殖戶用魚塭養,但效果不好,牡蠣不長大,甚至於會死亡!因魚塭的水流不夠、水溫較高、較容易在牡蠣殼長絲藻及覆蓋泥土。

  1. 養殖單體牡蠣是否會增加養殖成本?

答: 會增加一點成本,不過只要品質好,所增加的成本不會比傳統養殖方式高太多,但獲利會是加倍的!

  1. 為何牡蠣在有時候會不長大?

答: 牡蠣在一年中確實有些季節長不大,像夏天天氣太熱它也不大長,另外就是它在熟成期,也有成長遲緩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某些狀況下牡蠣也只會變厚而不變長,然而這些都可以加以克服。

  1. 牡蠣的天敵有那些?

答: 牡蠣的天敵很多,比如蚵螺、扁蟲、海星、螃蟹 …… 等,都是它的天敵。這些天敵的處理就只有靠勤奮一點的養殖戶加以管理;假使不去理它,很快的所有牡蠣全部被吃得一乾二淨,因此定期的清理是必要的。

  1. 牡蠣要餵食那種餌料?

答: 一般的人不知道牡蠣的食物有那些?曾有人問,可否餵食鰻魚飼料?其實牡蠣吃的食物主要為浮游藻,浮游藻為單細胞藻類,其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 EPA 及 DHA 。牡蠣主要以過濾的方式覓食,靠纖毛的撥動及海水的流動濾食。

  1. 牡蠣適合的鹽度範圍?

答: 牡蠣的適應鹽度範圍相當廣,從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四十都可以生存。有些報告說牡蠣在鹽田一樣可以生存,但由於藻類能適應的鹽度有限,因此鹽度過高,牡蠣的成長速度會變慢,可能是因為藻類的問題,而非牡蠣的代謝問題。

  1. 牡蠣適合的溫度範圍如何?

答: 牡蠣的緯度,從南極、北極到赤道都有牡蠣。根據我們的經驗,牡蠣離水後若放在 4°C 有過一週後再放到海水中仍然可以存活濾食的例子。而台灣沿海牡蠣,在退潮後,曝曬於太陽下幾個小時,其溫度高過 30 幾度仍然可以存活,顯現牡蠣的溫度適應範圍相當廣。

  1. 牡蠣可否淡化?

答: 牡蠣的血液循環系統為開放式,要淡化到千分之十以下,可能會有問題。以實務的經驗來講,千分之十以下,牡蠣的成長會趨緩,但不見得會馬上死亡,我們不鼓勵將牡蠣淡化。

  1. 何謂附殼苗?

答: 牡蠣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有一段時期會長出眼點及偽足。在此一時期,牡蠣會尋找適當的環境,然後分泌出石灰質,將自己固定在該處,隨後眼點會消失,偽足會不見;此一時期,我們稱為變態期。在此之前為浮游狀態,在變態期之後,為附著狀態,稱為附殼苗,此時內部器官全部改變,會長出鰓,然後用鰓呼吸。

  1. 何謂單體牡蠣?

答: 牡蠣在變態期,經由自然方式或人為方式,使其無法附著到固定基質上,可變為單顆不附著的牡蠣,稱之為單體牡蠣。

  1. 何謂三倍體牡蠣?

答: 所謂的三倍體牡蠣,並非指牡蠣的體形可以長到三倍大,而是指牡蠣的染色體有三套。一般牡蠣的染色體為 10 對共 20 個,我們稱為 2N 。在受精的過程中以自然形成或經過人為處理後,變為 30 個染色體 (3N) ,我們稱之為三倍體牡蠣。三倍體的牡蠣由於屬非正常的奇數染色體,其生殖槽會萎縮,無法產生精子或卵子,不會因排精排卵而過度消耗營養成份;因此可以維持全年肥滿,且因肝醣成份高營養價值也會比較高。

  1. 牡蠣不是只有一個殼嗎?

答: 一般人通常以為牡蠣只有一面殼,其實牡蠣是兩個殼。它在分類學上是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異柱目牡蠣科,與文蛤等貝類都屬雙殼綱,因此都有兩片殼;但由於牡蠣是屬附著性貝類,因此會有一面殼不明顯。牡蠣附著到石頭或木頭等基質上時,由於有這些基質的保護,因此它只要另一面長好就可以。因此我們會發現,附著到石頭上的牡蠣都會變扁平,或者因基質的形狀而成長,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牡蠣的長像會很怪異。牡蠣附著到基質上時,它會在附著的那一面長一層很薄的殼,而另一面則長得比較厚,以做為保護,所以有些人會誤會牡蠣只有一面殼。在海邊養殖的牡蠣,養殖戶會將牡蠣殼串成一條,然後懸掛在海灘上,這些成串的牡蠣殼是用來採苗用的,其功能就如同石頭一樣,牡蠣會長出自己的兩面殼,而不是用串成的殼當一面殼,另外再長另一面殼。若有機會到海邊觀察養殖牡蠣,就可以發現牡蠣的殼是兩片的。

  1. 牡蠣是如何長大的?

答: 一般人都不知道牡蠣是如何長大的,其實牡蠣的成長是由裡面向外長的,牡蠣的上下殼裡面各有一片外套膜,牡蠣的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石灰質所形成的。當牡蠣在成長時,它會在殼的內部鍍上一層新的殼,其長度會比舊的殼長,因為可以在牡蠣殼的邊緣看到一層薄薄的透明殼,然後再逐漸增厚,變成它的新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牡蠣的殼是成類似年輪狀的一層層,逐漸變大。

由於傳統的養殖方法缺少適當的控制與觀察,我們往往容易將一些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否這些現象就無法加以改變?以單體養殖方式來說,一開始我們在進行人工種苗的孵化養殖時,也沒有想要進行單體養殖。然而,在我們收集及研讀國外的資料後,我們發現外國的養殖方式種類繁多,不像台灣只有附著性的養殖。經過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之後,發現單體養殖方式,在某些方面比附著性養殖要有利;這主要的原因為,附著性養殖由於在小面積的範圍內,附上過多的牡蠣種苗,由於彼此推擠與競爭食物的關係,會造成大家都長不快與長不大;而單體種苗養殖由於牡蠣彼此分開,不會互相擠壓,只要控制好養殖密度,其成長速率相當的快。傳統的養殖可能 8 個月長到 6 公分,單體牡蠣養殖可以在 6 個月長到 8 公分以上,且外形美觀完整,比起傳統的養殖牡蠣要好看及肥大得多。

台灣現有的養殖方式有潮間帶養殖方式與浮筏式養殖方式,兩者的成長方式又不相同各有優缺點。浮筏式養殖雖然在水裡的時間長,且食物較豐富,但因長時間浸在水裡,因此容易受扁蟲或螃蟹等天敵侵襲而死亡;且因沒有太陽或雨水的沖洗,容易在表面附著許多的絲狀藻類、海葵、籐壺等生物,而影響成長。而潮間帶養殖因退潮後有太陽曝曬,可以將表面的一些生物殺死,或因漲退潮的關係,沖刷表面的附著物,可以讓牡蠣成長比較好,但因一天會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離開水面,牡蠣無法進食,相對的成長速率就降低了。這兩種方式養殖戶已經使用多年,雖然可以為國內的養殖戶創造利潤,但由於一直無法提升品質。因此國內的生蠔市場及高單價市場都被進口生蠔佔據,國內的養殖戶一直束手無策;有許多養殖戶也一直積極的想要改進養殖方式,以提高牡蠣的價值,但都功敗垂成,事實上讓養殖戶一直很無奈!

外國的養殖方式有許多種:有像我們台灣一樣的養殖方式,亦有單體養殖方式,更有以網籃懸吊在海上的養殖,也有將牡蠣撒在沙灘的養殖方式,而且幾乎都要養殖 2 – 3 年以上。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這中間的差別,最主要在颱風的影響;且台灣的養殖比較密集,養久不一定長得比較快或大,因此一般長到 6 – 8 公分就採收。

在銷售上,台灣與外國的差異,最大差別在於台灣全部以剝肉的方式銷售,幾乎沒有帶殼銷售,而國外是兩者都有,不過他們大部份以帶殼銷售為主。

我們在做單體養殖試驗上試過以九孔池養殖、魚塭養殖及大海養殖,但前兩種並沒有很成功。以九孔池養殖較可惜,我們曾在高雄林園地區的九孔池試養,養到 6 – 8 公分後因寒流來襲,造成牡蠣排精排卵,水質惡化而死亡,然而這種死亡原因,並非九孔池養殖的方式不行,而是人為因素的管理不當所致;魚塭的養殖困難度較高,因牡蠣要養殖得好,必須保持水體流動,否則表面的水溫高,容易造成死亡。魚塭養殖通常會在籃子的表面附上泥土與長出類似苔蘚樣的藻,而將種苗覆蓋而死亡。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海理的懸掛式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剛開始也是與魚塭養殖的方式一樣,會附上海藻與籐壺而影響水流,但在經過整理後,牡蠣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曾經有一次成長 3 公分新殼的記錄;而且其成長方式不似一般的養殖方式只有前端成長,而是整個牡蠣外緣都長出很長的新殼,因此牡蠣看起來就像一朵花,相當漂亮,而且整顆牡蠣的外殼都很乾淨。這種養殖方式的成長速度也相當的快,我們自 2003 年的 7 月開始放養 1 公分苗,到 2004 年的 6 月已經長到 12 公分,我們估算在養殖一年半應該可以長到 15 公分以上。我們在 6 月份取出一部份的牡蠣試吃,由於此時牡蠣正值肥滿期,口感相當的好,且味道相當甜美,沒有腥味,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不輸給外國的生蠔;這證明台灣是可以養殖高品質的生蠔。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全年陽光充足,再加上黑潮與親潮的交會,水溫相當的穩定,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海中的藻種繁多,繁殖速率相當的快,牡蠣餌料的供應相當的充沛,因此牡蠣的成長速度相當的快,甚至於比外國要快,這是台灣養殖牡蠣的優勢。雖然台灣有颱風的影響,但若以單體牡蠣養殖方式,漁民可以在颱風來襲前,將牡蠣載上陸地,等颱風過後再放到海裡養殖,以減低損失。此外,牡蠣亦可以類似九孔立體式的方式養殖,以工廠化的養殖方式,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品質,但先決條件必須要在餌料供應充足的海邊才可以。

我們未來希望能在牡蠣的科技上能更進一步,台灣是水產養殖的天堂,也是水產科技研發的最好地點,端看我們如何去愛護它!

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