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101217-1 |
__ 國際訊息 __
《獨立報》一位專欄作家說,抗議示威「幾乎從來不能達到目的」,最終的決策權由議會掌握著。真想影響政策走向,還得靠民主,靠手中的投票權。
也有評論人士認為學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學潮將「改變遊戲規則」,學生運動將成為導火線,激發更廣泛的抗議示威。
上週四,英國議會就調高學費議案辯論和投票的同時,我看著電視直播寫新聞。
畫面上,開始時如同嘉年華會一樣的學生「聚集事件」變「醜」了。在熊熊火光的映襯下,警察舉起了大棒、示威者揮舞著鐵條 ……
同事感嘆,惹誰也別惹學生。
很有道理。歸根究底,學生的稜角還沒有被官僚的壓力磨光,頭腦沒有被僵化的教條束縛,他們更開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更年輕氣盛、更可能參與行動。
回想當初 BBC 罷工的情景,更重要的,可能要算學生們沒有房貸壓力,沒有家庭拖累,抗議起來更能打「持久戰」。
但是,議會大廈外示威演化成暴力的同時,議會大廈內,上漲學費的議案還是得以通過、成了法律。
除了砸爛玻璃、塗鴉紀念碑,大批人進了醫院或是拘留所,抗議示威又有什麼用?
高壓噴水噴溫水?
王儲夫婦受到驚嚇,可以想像,肯定有外國大人物的保鏢竊笑,英國的警察、保安都是吃幹飯的?
英國各界已經就警察維持群體事件秩序的手段展開反思、激辯。現在,警察主要使用的是“口袋戰術” (把示威者堵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不能進也不能出) ,以警棍為武器。今後要不要像歐洲大陸的同行一樣使用高壓噴水?如果用高壓噴水,天冷時是不是要噴溫水,否則還不把抗議的人澆成「惡性過熱」?
高壓噴水還不管用怎麼辦?催淚彈?橡皮子彈?真槍實彈?
你看,說抗議完全沒也不算對。前段時間,歐洲大陸罷工、遊行熱火朝天的時候,英國相對平靜。一場出乎意料、突然成勢的學潮至少把警察嚇了一跳。
但是,學潮對政壇的影響呢?
「水往低處流」
我在英國見過的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要算 2003 年那一次了,百萬人上街遊行抗議入侵伊拉克。但是,布萊爾還不是照樣跟著布希派兵去了巴格達。
《獨立報》一位專欄作家說,抗議示威「幾乎從來不能達到目的」,最終的決策權由議會掌握著。真想影響政策走向,還得靠民主,靠手中的投票權。
他質問學生,你們中間有多少人大選前懶得去登記、大選日忘了去投票?
《衛報》一位評論員稱學潮是「小兒科」、「裝樣子」,最終將「一事無成」。她還形容,抗議削減開支,如同抗議水往低處流!
想讓我供你上大學?
更有人認為,抗議還會產生反作用,破壞學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像。
到英國來留學的外國學生要繳納的學費早就要比英國學生高出許多。漲價後的學費,不過也就是和一些其他發達國家持平。英國政府辯解,大學生畢業後領高薪,有些情況下薪水比不上大學的人高多了。退一步講,領不到一定薪水,不是也不用還學費嗎?
有部落格寫道,英國孩子有了星星還非要摘月亮。把學潮形容為「懶惰、自負、自我中心」的一群人拉著「教育對英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的大旗、上街訴求不從自己今後的白領工資中償還現在的學費。
同時,也有學生反思,如果希望政府供你上大學,那麼,學生就需要說服那些掏腰包的人 (納稅者) 自己值得人家多繳稅。抗議示威、特別是演變成破壞公物、暴力衝突的抗議示威,不是上策。
「為明天定調」?
也有評論人士認為學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有激進派作家寫道,學潮將「改變遊戲規則」,學生運動將成為導火線,激發更廣泛的抗議示威。
稍微溫和一點的人認為,這次學潮雖然沒有改變政策,但是至少給了政客一點顏色,讓他們今後不能為所欲為、出爾反爾。
如同當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示威,雖然沒能改變布萊爾的決定,但是,卻讓他遭受了議會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反抗,布萊爾在選民中的信譽度遭到沉重打擊。
換言之,抗議並不單單是為了今天見效,也是為了給明天定調。
學潮增強了更多學生的政治意識和參與感,無疑,這也會給今後的政壇走向帶來一定影響。
歷史不能提前寫?
古今全球,學生向來是抗議示威的先鋒,是社會和政治變革的風向球。
1960 年韓國學生率先發起的抗議把李承晚總統趕下了台; 2003 年德黑蘭大學學生的示威激發了一場要求變革的運動。
但是,學生運動並不是次次都站在了「正義」的一方。中國文化大革命初期,舉著小紅寶書 (毛語錄) 造反的不也正是紅衛兵?
紅衛兵發動革命的時候,歐洲也在發生一場同樣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變革運動。學潮狂飆所到之處,原有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生活態度,價值觀念都受到了挑戰和衝擊。「 60 年代的精神」成為史書中的一筆。
後人會否記得今天的學潮?歷史,不能提前書寫。
(2010/12/15)
副欄/Lim Bun-hoa (林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