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100328-2

__ 國際訊息 __

標準化的世界冠軍:德國/Joscha Weber, 子江, 楊家華, DEUTSCHE WELLE

www.dw-world.de


 標準化的制定一般需要三年時間,因為它是在民主與協商的基礎上進行。每位公民都可提出標準化申請。做為公共機構的德國標準化協會非常重視組建專家小組時的均衡性,他們邀請生產商,消費者和科學家坐在一起討論標準的制定。而即使標準化的制定過程,也是根據德標 820 的規定進行的。

 德國素有一板一眼、一絲不苟的外在形象,而這種老生常談倒也不無道理,因為德國是公認的標準化世界冠軍。這當然與國家經濟實力有關,因為標準化是一個價值幾十億的經濟因素。

 “標準化”在日常生活裡早已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幾乎沒人感受到它的存在:當人們步上樓梯的時候,沒人會去想,為什麼腳步如此的平穩:根據德國標準 DIN 18065 的規定,階梯的間距必須均勻一致,恰好讓一個成年人毫不費力地逐級登高。德國標準化學會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制定的標準簡稱 DIN 。德標 DIN 在經濟領域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作用,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幾乎百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要歸功於標準化的使用。柏林理工大學研究標準化經濟應用的教授克努特﹒布蘭德 (Knut Blind) 表示,特別對德國的出口來說,標準化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因素:「與英國等其它國家相反,德國有非常顯著的國家標準化傳統。比如在機械製造等強項出口領域,將強勢的國家標準制提升到國際層面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標準化的推廣有助於開拓國際市場。」

 它的邏輯很簡單:誰能將國內的產品標準也推廣成國際化標準,就能為自己的出口經濟拓寬道路。德國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製造標準是根據德標制定的。難怪人稱德國是「標準化的世界冠軍」,這與坊間所說「一板一眼的德國民族性」無關,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透過德國工業的標準化,使產品達到完全一致的標準規格,從而每年平均可節省 160 億至 200 億歐元的工業生產成本。德國標準化學會的希貝勒﹒加布勒 (Sibylle Gabler) 指出,德國思考的背景因素與美國完全不同:「歐洲人深信,制定一套統一的標準規格是件好事,這樣,當出現爭議問題時,就有一個共同認可,能提供解決方案的標準答案做為各方遵循的基礎。但美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常設的國家標準化機構,而是存在超過 200 個私營標準化機構。在多如牛毛的各種標準中,就會出現一些互相矛盾的標準。」

 當美國的標準化在相互競爭的時候,德國則更著眼於統一規格產品間的競爭。有人擔心大公司會將他們的產品標準確定為最終標準,從而取得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希貝勒﹒加布勒反駁了這種觀點:「能獲得貫徹執行的並非靠雄厚的財力,而是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根據,然後各方就在最終協議的基礎上運作。制定統一標準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協商、規劃,直到沒有反對意見為止。而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框架和利益問題也必須列入考慮。」

 標準化的制定一般需要三年時間,因為它是在民主與協商的基礎上進行。每位公民都可提出標準化申請。做為公共機構的德國標準化協會非常重視組建專家小組時的均衡性,他們邀請生產商,消費者和科學家坐在一起討論標準的制定。而即使標準化的制定過程,也是根據德標 820 的規定進行的。有人擔心,標準化可能削弱產品的多樣性。經濟學家克努特﹒布蘭德對這種看法不以為然:「一般來說,越來越多產品是由各種不同的零組件組裝而成。標準化使一個產品可以用不同廠商生產的零組件組裝完成,最後反而促使了多樣性的提升。」

 同時標準化能讓日常生活更為簡單和安全。標準化使數位信號為網路上的交易提供了更加安全的傳遞途徑。因此,標準化行業也在網路上看到了未來的發展前景:例如資訊科技、奈米技術和行動電字技術等,已成為發展國際標準化的新挑戰。如今國際標準化的發展趨勢已顯而易見: 1985 年時世界還存在 15 萬個標準化規格,而今天只剩下十分之一。在全球化的時代,制定一部世界統一的標準目錄已成為指日可待的一個遠景。

(2010/3/27)


副欄/Lim Bun-hoa (林文華)

【數位台灣家族】 www.digitaiwan.com
 建自 1996.9.25. Lim Bun-hoa (林文華) /
 訂閱或停訂“數位台灣電子報”: bunhoa@digitai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