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090718-1

__ 國際訊息 __

Google 憑什麼挑戰微軟/Richard Waters, FT

www.ftchinese.com


 了解施密特思路的另一位人士表示,透過推進 Google 的“雲端運算”策略,直至達到其合乎邏輯的結局,施密特將作業系統業務只看做是一個更廣泛策略的附屬品。「他非常有策略。他看出你必須包圍它,而不是正面攻擊。」

 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不是比爾﹒蓋茲 (Bill Gates) 。這位執掌 Google 的理性電腦科學家要比熱切急迫、中途輟學的蓋茲平易近人得多,後者將微軟 (Microsoft) 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公司。

 施密特今年 54 歲。過去 20 年來,他一直在追求一種與蓋茲非常不同的電腦願景。事實上,他的前段生涯在大方向上幾乎與微軟創始人截然相反。最近,當 Google 宣佈將推出個人電腦 (PC) 作業系統,與微軟的 Windows 展開競爭時,這兩個世界相撞了。

 如果這兩位男人之間存在什麼個人恩怨,我們從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來。上週四,在媒體巨頭和科技行業高管年度峰會上,他們在愛德荷州太陽谷 (Sun Valley) 的山地氣氛中共進午餐。不過,與蓋茲的交鋒 ── 並且往往以失敗告終 ── 對這位 Google 執行總長的競爭心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曾經是 Windows 資深開發人員、現任 Google 工程副總裁維克﹒岡鐸特拉 (Vic Gundotra) 說︰「他的人生經歷無疑奠定了他的現在。」

「網路就是電腦」

 施密特能夠在 Google 巧妙利用那些痛苦的經歷,最終取得出色成就,這是對他做為一位戰略家的能力的證明。施密特首次表明自己對於電腦前景的看法,是在擔任昇陽電腦公司 (Sun Microsystems) 的技術總監時。他在取得普林斯頓 (Princeton) 的學士學位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Berkeley) 電腦科學的博士學位之後,於 1983 年加入該公司。當時的格言是「網路就是電腦」,因為運算能力日益集中,個人電腦設備成了連接用戶與這些巨型“大腦”的“精簡客戶端”。

 迄今,那個願景在 Google 得到了最強有力的表現,該公司精通如今有“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之稱的技術,從巨大的數據中心把各類服務透過網路推出去。營運其 Chrome OS 新作業系統的設備,將會成為以 web 為操作基礎的新電腦世界的精簡客戶端,有可能比裝滿桌面軟體的微軟系統個人電腦更快,更便宜。 Chrome OS 作業系統計畫於明年稍後推出。

 岡鐸特拉表示︰「施密特對網路的能力極為執著。」他補充說,事實上,他是“首批主張這一點的人士之一”,蓋茲是後來才做出回應的。

 不過,昇陽公司未能利用自己的遠見。施密特的下一份工作是在 1997 年執掌 Novell 軟體公司,在此期間也與微軟發生爭鬥。 Novell 犯了一個對於軟體公司而言愚蠢至極的錯誤︰試圖用它的桌面應用軟體,向微軟發起正面攻擊。 Novell 因突襲失利而遭受重創,在此之後上任的施密特未能重振這家公司。

 在 Google ,施密特下決心不再重蹈這些錯誤。他於 2001 年 3 月出任 Google 董事長,隨後在 8 月份成為該公司的執行總長。多年來,儘管他在公開場合一直否認有意追求競爭戰略,但他指示一個內部工程師小組 ── 其中部分人員曾為微軟工作 ── 來研究與微軟抗衡的方法。據熟悉這個小組的一位人士表示,它設計出了一些 Google 最關鍵的策略,比如其軟體“工具欄”,用於從瀏覽器內部啟動 Google 搜尋服務。透過實施這一祕密策略,施密特還避免了強迫性地專注於與微軟的交鋒。

絕不逞能

 一位從其在 Google 工作伊始就看透其思路的人士表示︰「對於任何看上去像是針對微軟的逞能行為,他都極不願意做。」他避開了瀏覽器開發商網景 (Netscape) 所走的道路,後者從一開始就宣佈,它的瀏覽器將發展成為與 Windows 競爭的作業系統。

 Google 避開這一策略的決定,證明了施密特的自我克制,該公司首先於 2008 年推出了自己的 Chrome 瀏覽器,之後宣佈開發用於個人電腦的 Chrome 作業系統。與他共事的 Google 創始人 ── 拉里﹒佩奇 (Larry Page) 和謝爾蓋﹒布林 (Sergei Brin) 多年來一直敦促採取此舉。施密特最近表示︰「自創辦 Google 時,他們就已經想做這個項目了。我在前 6 年裡一直在抵制。」提到網景的經歷,他補充表示︰「我很擔心,在經歷過慘烈的瀏覽器戰爭後,我不想讓我們再經歷一次。」

 了解施密特思路的另一位人士表示,透過推進 Google 的“雲端運算”策略,直至達到其合乎邏輯的結局,施密特將作業系統業務只看做是一個更廣泛策略的附屬品。「他非常有策略。他看出你必須包圍它,而不是正面攻擊。」

 在 Google 穿著 T 恤的年輕開發人員當中,施密特顯得與眾不同。他經常穿著畢挺的白襯衣,打著領帶,似乎樂於扮演老一輩學者型政治家的角色。這一點從旨在發動 Google 集體智慧,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方向的共識管理模式中也可看出。不過,施密特深濃的技術背景和超凡的智力,也使得他在必要時樂於爭論。隨著日益成熟的 Google 削減不必要的項目,他現在越來越需要設定一個更堅定的方向。

 儘管與蓋茲在個人風格和對技術前景的看法上存在差異,但這兩人也有相同點。去年向 Google 提供咨詢的矽谷資深銀行家法蘭克﹒奎特隆 (Frank Quattrone) 表示︰「他擁有慎密的工程頭腦,對技術具有全方位了解,同時對市場和商業模式也很了解 ── 這也正是使比爾﹒蓋茲如此成功的結合。」

研發工作給人以脫離塵世的感覺

 Google 聘請最聰明電腦人才的雄心,也與微軟不謀而合。不過,蓋茲創造了一種競爭激烈的人才文化,而施密特培育了一種更為學術性的制度,在其對運算領域下一個突破的理想化追求中,幾乎給人以脫離塵世的感覺。華盛頓智庫 ── 新美國基金會 (New America Foundation) 理事會主席的身分,也證明了施密特在政策方面比較拿手。

 鑑於他們經歷相似,成功正給施密特帶來蓋茲曾經面臨的某些監管關注,這很有諷刺意味。儘管施密特曾在巴拉克﹒歐巴瑪 (Barack Obama) 總統的過渡團隊中擔任過顯要的職位,但他現在成了美國針對 Google 和蘋果 (Apple) 董事席位重疊的反壟斷調查的焦點。應付這些政治緊張局面,可能是對其運籌帷幄能力的下一個考驗,這些能力曾幫助他應付微軟的威脅。

(2009/7/15)

【數位台灣家族】 www.digitaiwan.com
 建自 1996.9.25. Lim Bun-hoa (林文華) /
 訂閱或停訂“數位台灣電子報”: bunhoa@digitai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