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090606-1

__ 國際訊息 __

哈佛出版新傳記較正面評價蔣介石/張佩芝, 華盛頓, VOA News

www.voanews.com


 陶涵:蔣介石退守台灣後開始時在台灣施行高壓統治,應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事件負責。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最新的蔣介石傳,對蔣介石給予比較正面的歷史評價。作者認為,蔣介石為台灣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而今天中國的發展是蔣介石主張的方向,不是毛澤東的主張。

 這本最新出版的《蔣介石傳》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由美國哈佛大學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陶涵 (Jay Taylor) 撰寫。陶涵在此之前撰寫了《蔣經國傳》。

 陶涵在書的序中寫到,當蔣介石在 1975 年去世時,他自己正任職於美國國務院的中國科,他在 60 年代在台北擔任美國外交官時曾和蔣介石握了幾次手。在蔣介石去世時,他對蔣介石的觀點和許多中國專家相同,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專制獨裁者,是一個失敗的軍事領導人,沒有什麼原則或理想,在統治中國將近 50 年後終究失去了中國。不過當他在為《蔣經國傳》做研究時,發現蔣介石並不像西方過去一貫對蔣描述的那樣。

傳記使用最新解密資料

 陶涵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近年來,台灣、中國、日本和美國陸續有大量資料解密,但是還沒有一本由西方出版的蔣介石傳記充分利用這些最新資料,他撰寫的這本《蔣介石傳》使用的就是這些最新解密的資料。

 他說:「我們很幸運,因為在我開始撰寫這本書幾年後,蔣家把蔣介石的日記公開給史丹佛的胡佛研究中心,蔣介石從 1918 年到 1972 年期間每天至少寫一頁日記,因此有好幾千頁的資料。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其他許多人的日記做為研究資料,包括被共產黨擄獲的國民黨將軍的日記、蔣介石助手的日記等許多第一手資料。我個人也到台灣和中國做研究,我們還有研究員在莫斯科,得到蘇聯時期的許多寶貴資料。」

充滿矛盾的蔣介石

 陶涵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他看到蔣介石是一個高度自我矛盾的人物。陶涵說:「蔣介石的個性和我過去所想的不同,他沉默寡言,相當內向。他似乎沒有幽默感,但是他也是一個羅曼蒂克的人,他為他的妻子買花,他喜愛唐代詩詞,在情緒不好時他會大哭。」

 陶涵在書中表示,蔣介石充滿矛盾,像他痛恨西方帝國主義,但是他有好幾個孫輩有外國血統,他並沒有為此感到困擾。他缺乏魅力,不受同儕所喜愛,但是他有決心、有勇氣並相當清廉,因此在某些時候廣受歡迎。

為未來奠定基礎的蔣介石

 陶涵說,在蔣介石領導中國 25 年期間,中國從一個受到列強侮辱的國家成為二次大戰四大戰勝國之一,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永久常任理事國之一,許多不平等條約也被取消,但是蔣介石在接下來四年的內戰中卻敗得一塌糊塗。

 陶涵表示,蔣介石退守台灣後開始時在台灣施行高壓統治,應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事件負責。不過,陶涵說,他不認為蔣介石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蔣介石退守台灣的 25 年讓他有機會建設國家,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為台灣進入現代化奠定基礎。

 陶涵並在書中下結論說,中國今天走的方向是蔣介石的方向,不是毛澤東的方向。他解釋說:「蔣介石認為自己的使命是統一中國,恢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建造一個現代的孔孟社會,強調社會和諧,但是是一個政府控制的社會,在這社會中人們會了解,為了防止混髮發生,必須遵從政府定下的規矩。如果蔣介石看到今天的中國,他會發現今天中國領導人所建造的社會和他所希望的是一樣的,而不是毛澤東所希望的。」

 華盛頓郵報在為這本書寫書評時表示,陶涵透過對最新解密資料的研究對蔣介石做出的評價挑戰過去幾十年來美國人對蔣介石的負面看法,這是一本重要的、具有爭議性的書。書評說,也許最後蔣介石還是勝利了,因為可以肯定的是,和毛澤東的思想相比,今天中國的發展方向和蔣介石的想法更為接近。

(2009/6/3)

【數位台灣家族】 www.digitaiwan.com
 建自 1996.9.25. Lim Bun-hoa (林文華) /
 訂閱或停訂“數位台灣電子報”: bunhoa@digitai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