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081224-1

__ 國際訊息 __

特寫︰兩岸相望不僅“隔海”/Kathrin Hille 北京, Robin Kwong 台北, FT

www.ftchinese.com


 台灣觀眾對《海角七號》報以一陣陣的歡笑與淚水,認為它把握住了台灣人獨特的文化特徵
 但在中國,許多人做出了困惑甚至憤怒的回應,因為片中的台灣,與中國官方宣傳中所描繪的台灣大相徑庭。

 在中斷了近 60 年之後,中國和台灣於本月恢復直航。中國上海市官員楊建榮將此稱為「夢想成真」。

 長期以來,中國主導層一直力爭更緊密地接觸台灣這個自治的島嶼,認為直航會迅速增進台灣人對中國的了解,並有助於消除他們對中國的畏懼感。

 然而,最近一項文化交流方面的嘗試卻提醒中國政府,許多台灣人有著不同的夢想。此項嘗試還突顯出中國缺乏對台灣的了解。

 一項把《海角七號》 (Cape No 7) 這部台灣有史以來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引入中國影院的計畫已遭延遲,原因是中國網路論壇中反對該片親日心態的民族主義情緒。

 影片中,一位年輕的日本公關人員與一位台灣歌手墜入愛河。他們的故事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發展的︰隨著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一位日本男子被迫離開台灣,此後他給他的台灣女友寫了一連串的情書。

 該影片拍攝於台灣南部鄉村,也是對小鎮居民和台灣自然美景的喜人寫照。台灣觀眾對該片報以一陣陣的歡笑與淚水,認為它把握住了台灣人獨特的文化特徵。

 但在中國 ── 盜版幾乎自該片在台灣影院首映起就已出現 ── 許多人做出了困惑甚至憤怒的回應,因為片中的台灣,與中國官方宣傳中所描繪的台灣大相徑庭。

 「絲毫沒有同感,這是一部強烈親日的電影。」上海的辛友琪 (音譯) 在一個網路論壇上表示。另一位評論者將《海角七號》斥為一部“台獨電影”。

 在長期觀察海峽[兩岸]關係的人士看來,出現這種分歧不應讓人感到奇怪。

 1895 年至 1945 年之間,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自那以後,又與中國大陸分治。它有著一種擁有獨特的文化認同,與中國最大的區別,或許是台灣欣賞一切來自日本的東西。

 在中國大陸,數十年來公眾充斥於耳的言論,重點強調的是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其結果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兩岸保持分裂狀態,是由於分裂分子或外國干涉,而非台灣 人民的意願。

 北京房地產經紀人張磊 (音譯) 覺得自己見多識廣,也沒有什麼偏見,他估計約有 70% 的台灣人民贊成與中國統一。而台灣民調顯示,這一比例低於 10% 。

 台灣南華大學 (Nanhua University) 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副教授張裕亮 (Chong Yu-liang) 表示︰「中國媒體總是強調台灣與中國如何相似,並試圖利用這種共同文化將[兩岸]聯繫在一起。」

 雖然中國國有電視台已開始邀請台灣的評論人士,但這些嘉賓是經過篩選的,只包括那些親國民黨 (Kuomintang) 的人士。做為台灣目前的執政黨,國民黨原則上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分。

 台北銘傳大學 (Ming Chuan University) 新聞學系主任許志嘉 (Hsu Chih-chia) 表示︰「我不認為他們邀請這些評論人士時,會授意他們發表支持中國政府的言論;相反,他們樂於讓這些評論人士保持一貫的作風。」

 網際網路上的情況也是如此。雖然目前在中國可以造訪許多台灣媒體的網頁,但諸如《自由時報》 (Liberty Times) 之類認同台獨主張的報紙,其網站仍被封鎖。

 自上世紀 80 年代起,台灣人就獲准前往中國旅行。自那時起,台灣企業就成為中國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 (FDI) 來源之一。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台灣人估計有 150 萬,相當於台灣總人口的 5% 以上,還有更多的台灣人出於商務和休閒目的往返於[兩岸]之間。

 但中國人幾乎沒有機會前往台灣親身體驗。直到今年,他們才正式獲准以遊客身分到台灣觀光,觀光人數成長速度緩慢。

 許志嘉表示︰「他們對來台遊客人數加以限制,因此,即使每年都有達到許可人數上限的遊客來台, 10 年之後,在中國 13 億人口中,來過台灣的人也僅佔很小的一部分。」

(2008/12/24)

【數位台灣家族】 www.digitaiwan.com
 建自 1996.9.25. Lim Bun-hoa (林文華) /
 訂閱或停訂“數位台灣電子報”: bunhoa@digitai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