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牡蠣養殖戶 以魚塭養殖牡蠣一事之建議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關於用魚塭養牡蠣一事,個人以自身經驗提出來供諸位養殖戶參考。牡蠣用魚塭養殖有其好處,但也不可不思考,若是魚塭要靠抽海水進來養殖,就有可能會造成很多問題:

  1. 夏季因為炎熱,水溫容易升高,會造成牡蠣成長不好,甚至於死亡。牡蠣在高水溫的狀態下,會將牡蠣殼變厚,可是如果水溫仍然持續處於高溫狀態,牡蠣上殼會往下長,形成像人類嘴巴內的牙齒一樣;上下殼的殼尖對合,但是最後還是會死亡。
  2. 因為魚塭養殖的水量有限,抽進來的海水,如果進水量不夠,會造成水中鈣及一些礦物質成份不夠,牡蠣殼會變薄,如此容易被天敵攻擊而死亡;或不能抗高溫,牡蠣會很容易死亡。
  3. 在用魚塭養殖仍然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排泄物及有機質的問題。牡蠣若養殖密度過高,可能沒多久,池底就會有一層泥,這些泥是有機質。若天氣太熱,可能海洋弧菌會大量暴發,造成魚塭缺氧,而使牡蠣死亡。
  4. 魚塭養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藻類會不夠,除非有其它魚塭源源不斷供應藻類,而且藻水量要夠,否則牡蠣不會成長。雖然也許可以蓄肥,可是殼也會變比較薄!此外要特別注意一件事,當養魚的漁民,在消毒魚池時,或消毒後一段時間內,都不要抽該魚塭的池水進來養牡蠣,否則牡蠣會立即、快速、全部死亡。千萬注意!因為牡蠣只要遇到一點點硫酸銅就會馬上死亡,切記!千萬不要冒任何危險,各位如果有認識的牡蠣養殖戶,請盡量轉告知。
  5. 魚塭養殖在秋夏季節或春夏交替時,容易因為氣溫變化而造成牡蠣排精排卵。牡蠣在魚溫排精排卵後,因為牡蠣受精卵受精後,進入擔輪子期時,會因為放出極體而產生很多的泡沫。這時候水池的水會產生惡臭,也會消耗掉水中氧氣,且弧菌會大量滋生,造成牡蠣的大量死亡。因此要隨時注意魚塭的狀況,若有這種現象,趕緊將魚塭的水排掉,讓牡蠣懸空,以海水沖洗乾淨,再移到新的魚塭或大海中。千萬不要耽擱,以免太遲,造成死亡!
  6. 建議牡蠣養殖戶盡量不要將牡蠣養在離海邊太遠的漁塭,否則一遇到緊急狀況,可能會因為運送或抽海水不及,而造成重大損失。
  7. 漁塭養殖是一個可以操作的養殖項目,除了管理方便,也不怕颱風的影響,但重點是要注意排水及進水。進水量要夠,藻類要充足,養殖密度不要太高,應該會有不錯的成果;但是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不要有造成泛池的問題,應該就可以了。
  8. 如果養殖戶要抽流出去的海水再進來給池中牡蠣吃,我建議是盡量不要這樣做。若不得已的狀況下,非得這樣做時,那就先將海水抽到另一個漁池,讓海水中的雜質沉澱;藻類將水中的阿摩尼亞轉化掉之後,再抽去餵牡蠣可能比較好,不然會影響到牡蠣的成長。此外,牡蠣所排放出來的泥糞過多,也會影響到牡蠣的口感。建議以一進一出的方式做流水養殖。
  9. 有些魚塭養殖可能會用水車打水,以提高水流的循環,讓每顆牡蠣都可以吃到藻類,可是這樣就會產生一些問題。若水車的水,直接打向牡蠣殼串,會讓靠近水車的殼串長得比較快,而造成薄殼的現象;牡蠣的殼若太薄,對牡蠣不利。因為牡蠣是靠殼來保護自己,免得被螃蟹及鳥類或魚類攻擊。此外殼也有抵抗高溫與低溫以及保住水份的作用,因此牡蠣殼不能太薄,切記!
  10. 牡蠣在魚塭養殖時,若池水有攪動時,會造成內部的殼有黑斑塊,而影響到內部的觀感。但是因為台灣養殖的牡蠣沒有在做高級餐廳的生蠔,此外台灣人不大會在意這種斑塊,所以無所謂,可是生蠔餐廳業者會很在意。
  11. 魚塭養殖牡蠣,另一個問題是天敵。在大海養殖時,牡蠣會因為海浪的震盪,讓螃蟹等生物不容易站穩;可是在魚塭時,螃蟹就會因為沒有海浪而對牡蠣攻擊,而螃蟹有些會躲在魚塭的外面,等晚上再爬到魚塭的蚵架上去覓食,所以也要注意。

2011/4/18

九孔大量暴斃事件之省思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2002 年初台灣東北角爆發九孔大量急速死亡事件,隨後迅速的漫延到國內其它的地方。由於其擴散的速度太快,在短短的半年內所有的養殖場全部被波及;對國內水產養殖業造成極大的震撼。主要原因為以往九孔養殖一直很順利,且未曾發生過大量的疾病感染事件。

兩年下來,此一疾病的發作,已經對台灣的九孔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我們雖然看到包括海洋大學、台灣大學、水產試驗所等許多的研究人員積極的進行試驗檢查,以瞭解發病的原因,並想辦法改善解決,但都沒有很顯著的成效。主要原因在,此一病例的發生已經證實為由中國傳染過來的二十面體病毒所引發的,病毒性的疾病發生,目前全世界尚無藥可醫;因此研究單位無法迅速的解決此一疾病,是可以理解的,但對養殖戶來說,緩不濟急,整個產業已經面臨瓦解的狀況!

九孔養殖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兩項:一、種苗孵不出來;二、成貝的疾病問題。這兩項問題幾乎對九孔業判了死刑,再加上以往國內投入九孔的生理、生態、養殖技術、疾病研究、遺傳育種的研究相當的不足;雖有幾位有心的學者積極的研究調查,並將一些技術、問題整理發表,但比例上來說仍然不足以支撐整個產業所發生的問題。

我們在此要提出幾個問題 ──

  • 在二十面體病毒傳染事件:
    1. 此一疾病是從何處來?
    2. 病毒潛伏期有多久?
    3. 當地發生疾病有多久?
    4. 病毒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5. 病毒是否可以做細胞培養?
    6. 此一病毒的突變率是高還是低?
    7. 此一病毒是否有建立出檢測方法?
    8. 感染的九孔是否全面死亡?還是有幾成的存活?
    9. 病毒是屬於那一類的病毒?
    10. 野生的九孔死亡率有多少?
    11. 在什麼季節會發生?
    12. 病毒除了九孔這種宿主外,是否有其他宿主?
  • 在種苗孵化的問題上:
    1. 在種苗的孵化過程中,何時最容易死亡?
    2. 死亡的病理機制為何?
    3. 目前的孵化方式與以往有何不同?
    4. 種苗發生各個時期所需要的食物有那些?
    5. 孵化環境的菌相與種苗的死亡是否有一致性?
    6. 養殖種貝與野生種貝的孵化效果是否相同?
    7. 溶藻弧菌是否與九孔苗的死亡有一致性?
    8. 可否以人工培養藻來蓄養種苗?

在此我們希望能盡速建立九孔病毒的檢測方法,以確認國內九孔感染的範圍有多大?是否還有哪些地區的海域沒有被污染,我們可以盡速將此一區域隔離,讓一般人無法進入,以避免帶入污染源。如此除可保存我們的九孔品種,將來若環境或技術更進步之後,又可以發展出另一波的九孔養殖產業;另一方面,長時間監控國內外養殖海域的污染狀況,以防止病毒持續引進國內,造成病毒不小心變成本土種,那後果就不堪設想;同時一方面調查病毒基因的突變率,以瞭解此一病毒是朝感染率更高的品種發展,還是朝較衰弱的品種發展?此外我們尚可培育出抗病性較高的品種,以對抗疾病的感染。

我們曾看到草蝦因疾病感染,到最後由草蝦王國變成什麼都沒有。如今台灣的九孔業,面臨相同的情況,是否我們該檢討,到底九孔養殖業出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問題是值得我們仔細檢討?我們對它的關心程度有多少?究竟它帶給我們國家多少外匯?它創造了多大的產業?有多少人靠它為生?它的沒落,對我們國家及整個社會有多大的影響?

有幾個數據與現象我想值得我們加以思考,九孔養殖業從 1993 年的外銷產量 310 公噸、外銷產值 893.8 萬元到 1999 年的最高外銷產量 2284 公噸、外銷產值 4.4 億元,其外銷量成長率為 7.37 倍,外銷值成長率為 50 倍;而這還不包括內銷量,為國內貝類養殖與外銷量的最高,事實上國內的貝類也只有九孔的產量有達到企業化的水準。

我們要思考的是,到底有多少人靠它為生?養殖戶 (或場主) 、餌料餵食及清理養殖池的女工 (大部份是四十歲以上漁村婦女) 、潛水採收九孔的潛水夫 (大部份為二、三十歲左右的漁民) 、培養龍鬚菜的養殖場、貨車運送司機、水電維修商,水泥土木工人,幾乎每一個人員就代表一個家庭,其所影響的人數粗估有數十萬人 。如今一年多來,我看到的現象是,漁村婦女到海邊撿拾海菜、貝類賣給餐廳,潛水夫到外海潛水採集各種魚、蝦、貝類賣給餐廳,收入已經不如以往穩定。養殖場主繼續嘗試孵化種苗,但都不成功,或成功率相當的低,不敷成本 。許多養殖場全部停止運作,水電全部停掉,若再繼續停止運作,養殖池一龜裂,馬達或鼓風機生銹,損失會隨著時間而更加嚴重。去年許多養殖戶嘗試養殖海膽、海參或其它的水產品,試圖讓養殖場不要停止運作,但越來越多的養殖場停擺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憂慮未來的生計,是否九孔養殖業即將沒有明年?我們不得而知,但以眼前的發展,實在並不樂觀,養殖戶所需要的是解決眼前的問題,必竟燃眉之急是無法等待甘露的降臨。

2004/8/12

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 ── 單體牡蠣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牡蠣在外國稱為海牛奶,它的營養價值相當的高,味道也非常的甜美。然而因為許多的問題無法解答,及以訛傳訛的報導,造成台灣養殖的牡蠣快要變成沒人敢吃;再加上政府的一再不重視漁業,及將牡蠣養殖當成一種夕陽產業,使得養殖戶越來越少,養殖區越來越縮小;養殖技術的無法突破,問題的無法克服,造成牡蠣養殖戶許多的無奈。在此我將我們從事牡蠣人工種苗繁養殖計劃的過程中,一般人所提出的問題做一個解答,並澄清許多的錯誤觀念,同時也提出一些我們的實際經驗與成果供養殖戶參考。

我們自 1999 年開始進行牡蠣人工種苗繁殖,在這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下:

  1. 牡蠣與生蠔是否一樣?

答: 牡蠣與生蠔最大的不同是各地的稱呼不同,在台灣稱為 “蚵仔” ,在中國稱為 “蠔” ,比較正式的稱呼為 “牡蠣” 。台灣的牡蠣有 18 種,最主要的品種為太平洋牡蠣 (Paciffic Oyster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又稱長牡蠣或巨牡蠣。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外國生蠔,大部份都是太平洋牡蠣,這種牡蠣與外國當地的牡蠣比起來都要大,並不是台灣的牡蠣與外國的大生蠔品種不同。

  1. 為何我們養殖的牡蠣長不大?

答: 在外國由於養殖時間在 2 年至 4 年之間 (依地區、國家、緯度、養殖場、養殖方式而不同) ,所以比較大,而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至 1 年之間,所以體形較小。台灣的牡蠣也有長到 18 公分以上,外國當地品種的牡蠣以同樣的養殖方式與時間和太平洋牡蠣 (也就是我們的 ── 蚵仔) 比較起來,他們的品種比我們的還要小。

  1. 台灣牡蠣可否養成像國外的生蠔一樣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只要養殖方式適當,可以長得比外國快,比外國大。原因在我們的緯度適中,屬亞熱帶氣候區,溫度相當溫和,再加上陽光充足,又有颱風帶來大量的雨水,可以讓牡蠣所需要的藻水很充足,故可以讓牡蠣長得快又大,只要我們改變牡蠣的養殖方式,就可以比歐美的生蠔更大更好吃。

  1. 外國是如何養殖的?

答: 外國的牡蠣養殖方式很多種,但基本上以單體養殖較多,當然也有像台灣一樣用懸掛的方式;但養殖密度較低,此外亦有用沙灘粗放式養殖,但這是在海浪不大的內灣區養殖。一般養殖時間在 2 年以上。

  1. 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牡蠣人工種苗與天然苗一樣,可以養很大很肥滿,主要是看養殖戶怎麼養!

  1. 牡蠣長大後是否能像歐美的生蠔一樣肥滿甜美?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可以養得比外國的生蠔甜美,只是我們的牡蠣通常是因為外觀骯髒不好看,所以降低了它的口感與品質;但實際上台灣的牡蠣是很甜的。只是有些不肖商人,會將剝開的牡蠣泡淡水,讓牡蠣比較重賺價差,這種方式很不衛生也不道德。若要吃甜美的牡蠣,可以到南部海邊買未剖開帶殼的牡蠣,回家洗乾淨用烤箱或微波爐考個幾分鐘,等殼開了之後就可以嚐到相當甜美的台灣牡蠣。

  1. 人工種苗單體牡蠣成長速率是否比天然苗快?

答: 人工種苗的單體牡蠣,養殖方式不正確其成長速率會與天然苗的速率是一樣的。但若養殖方式恰當,其成長速率會比傳統的養殖方式更快,且外形更漂亮美觀,牡蠣也會長得更健康。以我們所培育的種苗養殖,每顆牡蠣的外殼厚度都有達到 4 公分,寬度也在 4 公分以上,且牡蠣養越久不只長度變大,寬度也會越寬厚度也會更厚,而台灣「傳統」的養殖牡蠣,會有變長但寬度及厚度無法變大的毛病。

  1. 牡蠣放音樂給它聽會不會長得快?

答: 我們知道牡蠣在成長過程中會長眼點及偽足,眼點可以感光,偽足可以讓它爬行;但沒聽過它有聽覺構造,也沒作過這種試驗,所以無從解答!

  1. 牡蠣可否用魚塭養殖?

答: 牡蠣要用魚塭養殖是可以,但方式要對。我們曾經有養殖戶用魚塭養,但效果不好,牡蠣不長大,甚至於會死亡!因魚塭的水流不夠、水溫較高、較容易在牡蠣殼長絲藻及覆蓋泥土。

  1. 養殖單體牡蠣是否會增加養殖成本?

答: 會增加一點成本,不過只要品質好,所增加的成本不會比傳統養殖方式高太多,但獲利會是加倍的!

  1. 為何牡蠣在有時候會不長大?

答: 牡蠣在一年中確實有些季節長不大,像夏天天氣太熱它也不大長,另外就是它在熟成期,也有成長遲緩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某些狀況下牡蠣也只會變厚而不變長,然而這些都可以加以克服。

  1. 牡蠣的天敵有那些?

答: 牡蠣的天敵很多,比如蚵螺、扁蟲、海星、螃蟹 …… 等,都是它的天敵。這些天敵的處理就只有靠勤奮一點的養殖戶加以管理;假使不去理它,很快的所有牡蠣全部被吃得一乾二淨,因此定期的清理是必要的。

  1. 牡蠣要餵食那種餌料?

答: 一般的人不知道牡蠣的食物有那些?曾有人問,可否餵食鰻魚飼料?其實牡蠣吃的食物主要為浮游藻,浮游藻為單細胞藻類,其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 EPA 及 DHA 。牡蠣主要以過濾的方式覓食,靠纖毛的撥動及海水的流動濾食。

  1. 牡蠣適合的鹽度範圍?

答: 牡蠣的適應鹽度範圍相當廣,從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四十都可以生存。有些報告說牡蠣在鹽田一樣可以生存,但由於藻類能適應的鹽度有限,因此鹽度過高,牡蠣的成長速度會變慢,可能是因為藻類的問題,而非牡蠣的代謝問題。

  1. 牡蠣適合的溫度範圍如何?

答: 牡蠣的緯度,從南極、北極到赤道都有牡蠣。根據我們的經驗,牡蠣離水後若放在 4°C 有過一週後再放到海水中仍然可以存活濾食的例子。而台灣沿海牡蠣,在退潮後,曝曬於太陽下幾個小時,其溫度高過 30 幾度仍然可以存活,顯現牡蠣的溫度適應範圍相當廣。

  1. 牡蠣可否淡化?

答: 牡蠣的血液循環系統為開放式,要淡化到千分之十以下,可能會有問題。以實務的經驗來講,千分之十以下,牡蠣的成長會趨緩,但不見得會馬上死亡,我們不鼓勵將牡蠣淡化。

  1. 何謂附殼苗?

答: 牡蠣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有一段時期會長出眼點及偽足。在此一時期,牡蠣會尋找適當的環境,然後分泌出石灰質,將自己固定在該處,隨後眼點會消失,偽足會不見;此一時期,我們稱為變態期。在此之前為浮游狀態,在變態期之後,為附著狀態,稱為附殼苗,此時內部器官全部改變,會長出鰓,然後用鰓呼吸。

  1. 何謂單體牡蠣?

答: 牡蠣在變態期,經由自然方式或人為方式,使其無法附著到固定基質上,可變為單顆不附著的牡蠣,稱之為單體牡蠣。

  1. 何謂三倍體牡蠣?

答: 所謂的三倍體牡蠣,並非指牡蠣的體形可以長到三倍大,而是指牡蠣的染色體有三套。一般牡蠣的染色體為 10 對共 20 個,我們稱為 2N 。在受精的過程中以自然形成或經過人為處理後,變為 30 個染色體 (3N) ,我們稱之為三倍體牡蠣。三倍體的牡蠣由於屬非正常的奇數染色體,其生殖槽會萎縮,無法產生精子或卵子,不會因排精排卵而過度消耗營養成份;因此可以維持全年肥滿,且因肝醣成份高營養價值也會比較高。

  1. 牡蠣不是只有一個殼嗎?

答: 一般人通常以為牡蠣只有一面殼,其實牡蠣是兩個殼。它在分類學上是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異柱目牡蠣科,與文蛤等貝類都屬雙殼綱,因此都有兩片殼;但由於牡蠣是屬附著性貝類,因此會有一面殼不明顯。牡蠣附著到石頭或木頭等基質上時,由於有這些基質的保護,因此它只要另一面長好就可以。因此我們會發現,附著到石頭上的牡蠣都會變扁平,或者因基質的形狀而成長,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牡蠣的長像會很怪異。牡蠣附著到基質上時,它會在附著的那一面長一層很薄的殼,而另一面則長得比較厚,以做為保護,所以有些人會誤會牡蠣只有一面殼。在海邊養殖的牡蠣,養殖戶會將牡蠣殼串成一條,然後懸掛在海灘上,這些成串的牡蠣殼是用來採苗用的,其功能就如同石頭一樣,牡蠣會長出自己的兩面殼,而不是用串成的殼當一面殼,另外再長另一面殼。若有機會到海邊觀察養殖牡蠣,就可以發現牡蠣的殼是兩片的。

  1. 牡蠣是如何長大的?

答: 一般人都不知道牡蠣是如何長大的,其實牡蠣的成長是由裡面向外長的,牡蠣的上下殼裡面各有一片外套膜,牡蠣的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石灰質所形成的。當牡蠣在成長時,它會在殼的內部鍍上一層新的殼,其長度會比舊的殼長,因為可以在牡蠣殼的邊緣看到一層薄薄的透明殼,然後再逐漸增厚,變成它的新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牡蠣的殼是成類似年輪狀的一層層,逐漸變大。

由於傳統的養殖方法缺少適當的控制與觀察,我們往往容易將一些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否這些現象就無法加以改變?以單體養殖方式來說,一開始我們在進行人工種苗的孵化養殖時,也沒有想要進行單體養殖。然而,在我們收集及研讀國外的資料後,我們發現外國的養殖方式種類繁多,不像台灣只有附著性的養殖。經過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之後,發現單體養殖方式,在某些方面比附著性養殖要有利;這主要的原因為,附著性養殖由於在小面積的範圍內,附上過多的牡蠣種苗,由於彼此推擠與競爭食物的關係,會造成大家都長不快與長不大;而單體種苗養殖由於牡蠣彼此分開,不會互相擠壓,只要控制好養殖密度,其成長速率相當的快。傳統的養殖可能 8 個月長到 6 公分,單體牡蠣養殖可以在 6 個月長到 8 公分以上,且外形美觀完整,比起傳統的養殖牡蠣要好看及肥大得多。

台灣現有的養殖方式有潮間帶養殖方式與浮筏式養殖方式,兩者的成長方式又不相同各有優缺點。浮筏式養殖雖然在水裡的時間長,且食物較豐富,但因長時間浸在水裡,因此容易受扁蟲或螃蟹等天敵侵襲而死亡;且因沒有太陽或雨水的沖洗,容易在表面附著許多的絲狀藻類、海葵、籐壺等生物,而影響成長。而潮間帶養殖因退潮後有太陽曝曬,可以將表面的一些生物殺死,或因漲退潮的關係,沖刷表面的附著物,可以讓牡蠣成長比較好,但因一天會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離開水面,牡蠣無法進食,相對的成長速率就降低了。這兩種方式養殖戶已經使用多年,雖然可以為國內的養殖戶創造利潤,但由於一直無法提升品質。因此國內的生蠔市場及高單價市場都被進口生蠔佔據,國內的養殖戶一直束手無策;有許多養殖戶也一直積極的想要改進養殖方式,以提高牡蠣的價值,但都功敗垂成,事實上讓養殖戶一直很無奈!

外國的養殖方式有許多種:有像我們台灣一樣的養殖方式,亦有單體養殖方式,更有以網籃懸吊在海上的養殖,也有將牡蠣撒在沙灘的養殖方式,而且幾乎都要養殖 2 – 3 年以上。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這中間的差別,最主要在颱風的影響;且台灣的養殖比較密集,養久不一定長得比較快或大,因此一般長到 6 – 8 公分就採收。

在銷售上,台灣與外國的差異,最大差別在於台灣全部以剝肉的方式銷售,幾乎沒有帶殼銷售,而國外是兩者都有,不過他們大部份以帶殼銷售為主。

我們在做單體養殖試驗上試過以九孔池養殖、魚塭養殖及大海養殖,但前兩種並沒有很成功。以九孔池養殖較可惜,我們曾在高雄林園地區的九孔池試養,養到 6 – 8 公分後因寒流來襲,造成牡蠣排精排卵,水質惡化而死亡,然而這種死亡原因,並非九孔池養殖的方式不行,而是人為因素的管理不當所致;魚塭的養殖困難度較高,因牡蠣要養殖得好,必須保持水體流動,否則表面的水溫高,容易造成死亡。魚塭養殖通常會在籃子的表面附上泥土與長出類似苔蘚樣的藻,而將種苗覆蓋而死亡。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海理的懸掛式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剛開始也是與魚塭養殖的方式一樣,會附上海藻與籐壺而影響水流,但在經過整理後,牡蠣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曾經有一次成長 3 公分新殼的記錄;而且其成長方式不似一般的養殖方式只有前端成長,而是整個牡蠣外緣都長出很長的新殼,因此牡蠣看起來就像一朵花,相當漂亮,而且整顆牡蠣的外殼都很乾淨。這種養殖方式的成長速度也相當的快,我們自 2003 年的 7 月開始放養 1 公分苗,到 2004 年的 6 月已經長到 12 公分,我們估算在養殖一年半應該可以長到 15 公分以上。我們在 6 月份取出一部份的牡蠣試吃,由於此時牡蠣正值肥滿期,口感相當的好,且味道相當甜美,沒有腥味,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不輸給外國的生蠔;這證明台灣是可以養殖高品質的生蠔。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全年陽光充足,再加上黑潮與親潮的交會,水溫相當的穩定,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海中的藻種繁多,繁殖速率相當的快,牡蠣餌料的供應相當的充沛,因此牡蠣的成長速度相當的快,甚至於比外國要快,這是台灣養殖牡蠣的優勢。雖然台灣有颱風的影響,但若以單體牡蠣養殖方式,漁民可以在颱風來襲前,將牡蠣載上陸地,等颱風過後再放到海裡養殖,以減低損失。此外,牡蠣亦可以類似九孔立體式的方式養殖,以工廠化的養殖方式,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品質,但先決條件必須要在餌料供應充足的海邊才可以。

我們未來希望能在牡蠣的科技上能更進一步,台灣是水產養殖的天堂,也是水產科技研發的最好地點,端看我們如何去愛護它!

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