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 ── 單體牡蠣

江煜勳
(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牡蠣在外國稱為海牛奶,它的營養價值相當的高,味道也非常的甜美。然而因為許多的問題無法解答,及以訛傳訛的報導,造成台灣養殖的牡蠣快要變成沒人敢吃;再加上政府的一再不重視漁業,及將牡蠣養殖當成一種夕陽產業,使得養殖戶越來越少,養殖區越來越縮小;養殖技術的無法突破,問題的無法克服,造成牡蠣養殖戶許多的無奈。在此我將我們從事牡蠣人工種苗繁養殖計劃的過程中,一般人所提出的問題做一個解答,並澄清許多的錯誤觀念,同時也提出一些我們的實際經驗與成果供養殖戶參考。

我們自 1999 年開始進行牡蠣人工種苗繁殖,在這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下:

  1. 牡蠣與生蠔是否一樣?

答: 牡蠣與生蠔最大的不同是各地的稱呼不同,在台灣稱為 “蚵仔” ,在中國稱為 “蠔” ,比較正式的稱呼為 “牡蠣” 。台灣的牡蠣有 18 種,最主要的品種為太平洋牡蠣 (Paciffic Oyster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又稱長牡蠣或巨牡蠣。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外國生蠔,大部份都是太平洋牡蠣,這種牡蠣與外國當地的牡蠣比起來都要大,並不是台灣的牡蠣與外國的大生蠔品種不同。

  1. 為何我們養殖的牡蠣長不大?

答: 在外國由於養殖時間在 2 年至 4 年之間 (依地區、國家、緯度、養殖場、養殖方式而不同) ,所以比較大,而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至 1 年之間,所以體形較小。台灣的牡蠣也有長到 18 公分以上,外國當地品種的牡蠣以同樣的養殖方式與時間和太平洋牡蠣 (也就是我們的 ── 蚵仔) 比較起來,他們的品種比我們的還要小。

  1. 台灣牡蠣可否養成像國外的生蠔一樣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只要養殖方式適當,可以長得比外國快,比外國大。原因在我們的緯度適中,屬亞熱帶氣候區,溫度相當溫和,再加上陽光充足,又有颱風帶來大量的雨水,可以讓牡蠣所需要的藻水很充足,故可以讓牡蠣長得快又大,只要我們改變牡蠣的養殖方式,就可以比歐美的生蠔更大更好吃。

  1. 外國是如何養殖的?

答: 外國的牡蠣養殖方式很多種,但基本上以單體養殖較多,當然也有像台灣一樣用懸掛的方式;但養殖密度較低,此外亦有用沙灘粗放式養殖,但這是在海浪不大的內灣區養殖。一般養殖時間在 2 年以上。

  1. 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牡蠣人工種苗與天然苗一樣,可以養很大很肥滿,主要是看養殖戶怎麼養!

  1. 牡蠣長大後是否能像歐美的生蠔一樣肥滿甜美?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可以養得比外國的生蠔甜美,只是我們的牡蠣通常是因為外觀骯髒不好看,所以降低了它的口感與品質;但實際上台灣的牡蠣是很甜的。只是有些不肖商人,會將剝開的牡蠣泡淡水,讓牡蠣比較重賺價差,這種方式很不衛生也不道德。若要吃甜美的牡蠣,可以到南部海邊買未剖開帶殼的牡蠣,回家洗乾淨用烤箱或微波爐考個幾分鐘,等殼開了之後就可以嚐到相當甜美的台灣牡蠣。

  1. 人工種苗單體牡蠣成長速率是否比天然苗快?

答: 人工種苗的單體牡蠣,養殖方式不正確其成長速率會與天然苗的速率是一樣的。但若養殖方式恰當,其成長速率會比傳統的養殖方式更快,且外形更漂亮美觀,牡蠣也會長得更健康。以我們所培育的種苗養殖,每顆牡蠣的外殼厚度都有達到 4 公分,寬度也在 4 公分以上,且牡蠣養越久不只長度變大,寬度也會越寬厚度也會更厚,而台灣「傳統」的養殖牡蠣,會有變長但寬度及厚度無法變大的毛病。

  1. 牡蠣放音樂給它聽會不會長得快?

答: 我們知道牡蠣在成長過程中會長眼點及偽足,眼點可以感光,偽足可以讓它爬行;但沒聽過它有聽覺構造,也沒作過這種試驗,所以無從解答!

  1. 牡蠣可否用魚塭養殖?

答: 牡蠣要用魚塭養殖是可以,但方式要對。我們曾經有養殖戶用魚塭養,但效果不好,牡蠣不長大,甚至於會死亡!因魚塭的水流不夠、水溫較高、較容易在牡蠣殼長絲藻及覆蓋泥土。

  1. 養殖單體牡蠣是否會增加養殖成本?

答: 會增加一點成本,不過只要品質好,所增加的成本不會比傳統養殖方式高太多,但獲利會是加倍的!

  1. 為何牡蠣在有時候會不長大?

答: 牡蠣在一年中確實有些季節長不大,像夏天天氣太熱它也不大長,另外就是它在熟成期,也有成長遲緩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某些狀況下牡蠣也只會變厚而不變長,然而這些都可以加以克服。

  1. 牡蠣的天敵有那些?

答: 牡蠣的天敵很多,比如蚵螺、扁蟲、海星、螃蟹 …… 等,都是它的天敵。這些天敵的處理就只有靠勤奮一點的養殖戶加以管理;假使不去理它,很快的所有牡蠣全部被吃得一乾二淨,因此定期的清理是必要的。

  1. 牡蠣要餵食那種餌料?

答: 一般的人不知道牡蠣的食物有那些?曾有人問,可否餵食鰻魚飼料?其實牡蠣吃的食物主要為浮游藻,浮游藻為單細胞藻類,其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 EPA 及 DHA 。牡蠣主要以過濾的方式覓食,靠纖毛的撥動及海水的流動濾食。

  1. 牡蠣適合的鹽度範圍?

答: 牡蠣的適應鹽度範圍相當廣,從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四十都可以生存。有些報告說牡蠣在鹽田一樣可以生存,但由於藻類能適應的鹽度有限,因此鹽度過高,牡蠣的成長速度會變慢,可能是因為藻類的問題,而非牡蠣的代謝問題。

  1. 牡蠣適合的溫度範圍如何?

答: 牡蠣的緯度,從南極、北極到赤道都有牡蠣。根據我們的經驗,牡蠣離水後若放在 4°C 有過一週後再放到海水中仍然可以存活濾食的例子。而台灣沿海牡蠣,在退潮後,曝曬於太陽下幾個小時,其溫度高過 30 幾度仍然可以存活,顯現牡蠣的溫度適應範圍相當廣。

  1. 牡蠣可否淡化?

答: 牡蠣的血液循環系統為開放式,要淡化到千分之十以下,可能會有問題。以實務的經驗來講,千分之十以下,牡蠣的成長會趨緩,但不見得會馬上死亡,我們不鼓勵將牡蠣淡化。

  1. 何謂附殼苗?

答: 牡蠣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有一段時期會長出眼點及偽足。在此一時期,牡蠣會尋找適當的環境,然後分泌出石灰質,將自己固定在該處,隨後眼點會消失,偽足會不見;此一時期,我們稱為變態期。在此之前為浮游狀態,在變態期之後,為附著狀態,稱為附殼苗,此時內部器官全部改變,會長出鰓,然後用鰓呼吸。

  1. 何謂單體牡蠣?

答: 牡蠣在變態期,經由自然方式或人為方式,使其無法附著到固定基質上,可變為單顆不附著的牡蠣,稱之為單體牡蠣。

  1. 何謂三倍體牡蠣?

答: 所謂的三倍體牡蠣,並非指牡蠣的體形可以長到三倍大,而是指牡蠣的染色體有三套。一般牡蠣的染色體為 10 對共 20 個,我們稱為 2N 。在受精的過程中以自然形成或經過人為處理後,變為 30 個染色體 (3N) ,我們稱之為三倍體牡蠣。三倍體的牡蠣由於屬非正常的奇數染色體,其生殖槽會萎縮,無法產生精子或卵子,不會因排精排卵而過度消耗營養成份;因此可以維持全年肥滿,且因肝醣成份高營養價值也會比較高。

  1. 牡蠣不是只有一個殼嗎?

答: 一般人通常以為牡蠣只有一面殼,其實牡蠣是兩個殼。它在分類學上是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異柱目牡蠣科,與文蛤等貝類都屬雙殼綱,因此都有兩片殼;但由於牡蠣是屬附著性貝類,因此會有一面殼不明顯。牡蠣附著到石頭或木頭等基質上時,由於有這些基質的保護,因此它只要另一面長好就可以。因此我們會發現,附著到石頭上的牡蠣都會變扁平,或者因基質的形狀而成長,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牡蠣的長像會很怪異。牡蠣附著到基質上時,它會在附著的那一面長一層很薄的殼,而另一面則長得比較厚,以做為保護,所以有些人會誤會牡蠣只有一面殼。在海邊養殖的牡蠣,養殖戶會將牡蠣殼串成一條,然後懸掛在海灘上,這些成串的牡蠣殼是用來採苗用的,其功能就如同石頭一樣,牡蠣會長出自己的兩面殼,而不是用串成的殼當一面殼,另外再長另一面殼。若有機會到海邊觀察養殖牡蠣,就可以發現牡蠣的殼是兩片的。

  1. 牡蠣是如何長大的?

答: 一般人都不知道牡蠣是如何長大的,其實牡蠣的成長是由裡面向外長的,牡蠣的上下殼裡面各有一片外套膜,牡蠣的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石灰質所形成的。當牡蠣在成長時,它會在殼的內部鍍上一層新的殼,其長度會比舊的殼長,因為可以在牡蠣殼的邊緣看到一層薄薄的透明殼,然後再逐漸增厚,變成它的新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牡蠣的殼是成類似年輪狀的一層層,逐漸變大。

由於傳統的養殖方法缺少適當的控制與觀察,我們往往容易將一些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否這些現象就無法加以改變?以單體養殖方式來說,一開始我們在進行人工種苗的孵化養殖時,也沒有想要進行單體養殖。然而,在我們收集及研讀國外的資料後,我們發現外國的養殖方式種類繁多,不像台灣只有附著性的養殖。經過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之後,發現單體養殖方式,在某些方面比附著性養殖要有利;這主要的原因為,附著性養殖由於在小面積的範圍內,附上過多的牡蠣種苗,由於彼此推擠與競爭食物的關係,會造成大家都長不快與長不大;而單體種苗養殖由於牡蠣彼此分開,不會互相擠壓,只要控制好養殖密度,其成長速率相當的快。傳統的養殖可能 8 個月長到 6 公分,單體牡蠣養殖可以在 6 個月長到 8 公分以上,且外形美觀完整,比起傳統的養殖牡蠣要好看及肥大得多。

台灣現有的養殖方式有潮間帶養殖方式與浮筏式養殖方式,兩者的成長方式又不相同各有優缺點。浮筏式養殖雖然在水裡的時間長,且食物較豐富,但因長時間浸在水裡,因此容易受扁蟲或螃蟹等天敵侵襲而死亡;且因沒有太陽或雨水的沖洗,容易在表面附著許多的絲狀藻類、海葵、籐壺等生物,而影響成長。而潮間帶養殖因退潮後有太陽曝曬,可以將表面的一些生物殺死,或因漲退潮的關係,沖刷表面的附著物,可以讓牡蠣成長比較好,但因一天會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離開水面,牡蠣無法進食,相對的成長速率就降低了。這兩種方式養殖戶已經使用多年,雖然可以為國內的養殖戶創造利潤,但由於一直無法提升品質。因此國內的生蠔市場及高單價市場都被進口生蠔佔據,國內的養殖戶一直束手無策;有許多養殖戶也一直積極的想要改進養殖方式,以提高牡蠣的價值,但都功敗垂成,事實上讓養殖戶一直很無奈!

外國的養殖方式有許多種:有像我們台灣一樣的養殖方式,亦有單體養殖方式,更有以網籃懸吊在海上的養殖,也有將牡蠣撒在沙灘的養殖方式,而且幾乎都要養殖 2 – 3 年以上。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這中間的差別,最主要在颱風的影響;且台灣的養殖比較密集,養久不一定長得比較快或大,因此一般長到 6 – 8 公分就採收。

在銷售上,台灣與外國的差異,最大差別在於台灣全部以剝肉的方式銷售,幾乎沒有帶殼銷售,而國外是兩者都有,不過他們大部份以帶殼銷售為主。

我們在做單體養殖試驗上試過以九孔池養殖、魚塭養殖及大海養殖,但前兩種並沒有很成功。以九孔池養殖較可惜,我們曾在高雄林園地區的九孔池試養,養到 6 – 8 公分後因寒流來襲,造成牡蠣排精排卵,水質惡化而死亡,然而這種死亡原因,並非九孔池養殖的方式不行,而是人為因素的管理不當所致;魚塭的養殖困難度較高,因牡蠣要養殖得好,必須保持水體流動,否則表面的水溫高,容易造成死亡。魚塭養殖通常會在籃子的表面附上泥土與長出類似苔蘚樣的藻,而將種苗覆蓋而死亡。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海理的懸掛式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剛開始也是與魚塭養殖的方式一樣,會附上海藻與籐壺而影響水流,但在經過整理後,牡蠣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曾經有一次成長 3 公分新殼的記錄;而且其成長方式不似一般的養殖方式只有前端成長,而是整個牡蠣外緣都長出很長的新殼,因此牡蠣看起來就像一朵花,相當漂亮,而且整顆牡蠣的外殼都很乾淨。這種養殖方式的成長速度也相當的快,我們自 2003 年的 7 月開始放養 1 公分苗,到 2004 年的 6 月已經長到 12 公分,我們估算在養殖一年半應該可以長到 15 公分以上。我們在 6 月份取出一部份的牡蠣試吃,由於此時牡蠣正值肥滿期,口感相當的好,且味道相當甜美,沒有腥味,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不輸給外國的生蠔;這證明台灣是可以養殖高品質的生蠔。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全年陽光充足,再加上黑潮與親潮的交會,水溫相當的穩定,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海中的藻種繁多,繁殖速率相當的快,牡蠣餌料的供應相當的充沛,因此牡蠣的成長速度相當的快,甚至於比外國要快,這是台灣養殖牡蠣的優勢。雖然台灣有颱風的影響,但若以單體牡蠣養殖方式,漁民可以在颱風來襲前,將牡蠣載上陸地,等颱風過後再放到海裡養殖,以減低損失。此外,牡蠣亦可以類似九孔立體式的方式養殖,以工廠化的養殖方式,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品質,但先決條件必須要在餌料供應充足的海邊才可以。

我們未來希望能在牡蠣的科技上能更進一步,台灣是水產養殖的天堂,也是水產科技研發的最好地點,端看我們如何去愛護它!

2004/7/27